1.关于胸怀的诗句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怀投助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一垂钓碧溪上,忽得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司马将军歌》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北落明星动光彩, 南征猛将如云雷. 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 2.关于发奋读书的诗句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8、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1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1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陈寿 17、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1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3.关于发奋读书的诗句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7、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4.关于胸怀大志的诗句有哪些1、[唐]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原文选段: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释义: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2、[宋] 李白《李清照 》 原文选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释义: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 3、[汉] 曹操 《龟虽寿》 原文选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释义: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4、[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原文选段: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释义: 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 5、[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原文选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释义: 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5.有关心胸宽广的诗句或名言有关心胸宽广的名言名句 : 必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凡人具大受之才者,必有大有其量。 ——王之铁 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富兰克林 悟道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胸宽广地活着。 ——正冈子规 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尔无忿疾于顽。 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 有容,德乃大。——《尚书》 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 —— 刘向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始有为。 ——罗学瓒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 6.形容胸怀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怀投助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一垂钓碧溪上,忽得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司马将军歌》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北落明星动光彩, 南征猛将如云雷。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扬兵习战张虎旗, 江中白浪如银屋。身居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 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羌笛横吹阿亸回, 向月楼中吹落梅。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李白名篇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还有: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7.写一个与勤奋读书有关的诗句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2.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释义: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 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4.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5.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赵恒《劝学诗》 释义:想要娶妻却没有好的缘分没关系,书中自然有美丽的女子。 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7.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释义: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8.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读书》 释义: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9.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释义: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10.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释义:我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关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