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示被埋没的诗句有哪些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5、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释义】: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出自】:《已亥杂诗 》龚自珍 【创作背景】 :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释义】:坐看钓鱼的人,(可怜自己无所依仗),只能白白羡慕那些垂钓者了.寄托作者想入世却苦于无法入世,英雄报国无门的无奈。也可指想要干某事,却因条件不允许,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做,自己在一旁羡慕不已。 【出自】: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创作背景】: 此诗旧注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所作。时张九龄为相,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史期间。" 【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想得到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3、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释义】: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出自】: 唐代杜甫 《宿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 【赏析】: 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总之,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飘泊辗转,诗风沉郁。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释义】: 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纵有天地之阔,依然没有能与我相知之人。 【出自】: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创作背景】: 该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时所作。由于武攸宜的轻率和无能,致使东征军前军陷没,陈子昂两次进谏,并自告奋勇,“乞分麾下两万人以为前驱”,结果武攸宜恼羞成怒,反将他贬为军曹。 【赏析】: 该诗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作者的孤独与悲愤在诗中强烈地反射出来。诗中尽管没有提到什么具体环境,却创造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 5、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释义】: 匡山是个读书的地方,都发白了再回来。 【出自】: 杜甫《不见》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甫初居成都之时,时值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而获释,诗人得此消息,悲喜交加,便做此诗。 【赏析】: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沉郁顿挫,雅丽精工,而本诗却一反常态,用字平白,甚至有些俗,却字字含情,令人心动。能如此,便要有出奇的才气,更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二者有机结合,就酿出了一坛入口平淡,却回味无穷的诗中美酒。 2.形容一个人有才华被埋没的诗词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出处:唐代李商隐的《贾生》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2、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出处:唐代马戴的《灞上秋居》 翻译: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出处:宋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翻译: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处: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翻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处:宋代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 翻译: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3.形容埋没的成语有哪些沧海遗珠,代远年湮,丰城剑气,汗血盐车,害忠隐才…… 1. 【沧海遗珠】cāng hǎi yí zhū: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出自唐·牟融《寄永平友人二首》:“青蝇点玉原非病,沧海遗珠世所嗟。”《新唐书·狄人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2. 【代远年湮】dài yuǎn nián yān:湮:埋没。过去的年代已距今十分久远,无法记忆,无从考证。 3. 【丰城剑气】 fēng chéng jiàn:指宝物是无法埋没的。出自《晋书·张华传》:传说在吴灭晋兴之时,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知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其地在丰城。尚书张华到任后,于狱中挖出宝剑两把,一名太阿,一名龙泉,紫气也就消失了。 4. 【汗血盐车】hàn xuě yán chē:骏马拉运盐的车子。“汗血”,骏马。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汗血马”,在我国又称天马、大宛马,语出《史记·大宛列传》;“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5. 【害忠隐贤】hài zhōng yǐn xián:忠:足以保国之人;隐:埋没;贤:德才兼备之人。残害忠良,埋没贤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春蠢政病民者也。” 4.求几句描写忠良之臣被埋没的诗句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雀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王维《老将行》 苍然亭 文天祥 风打船头击夕阳,亭前老子旧胡床。 青牛过去关山动,白鹤归来城郭荒。 忠节风流落尘土,英雄遗恨满沧浪。 故园水月应无恙,江上新松几许长。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5.表明诗人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的诗句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_古诗文网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登幽州台歌 年代:【唐】 作者:【陈子昂】 体裁:【七古】 类别:【怀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关于埋没的成语抱璞泣血 比喻怀才不遇,伤心悲痛。 才大难用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同“材大难用”。 才高运蹇 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司马貌虽然出言无忌,但此人因才高运蹇,抑郁不平,致有此论。” 材大难用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沧海遗珠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出处:《新唐书·狄人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大材小用 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出处: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弹剑作歌 比喻怀才不遇。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其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冯驩弹铗 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出处: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史记·孟尝君列传》引作“冯驩”)为孟尝君门客,不受重视。冯三弹其铗而歌,一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三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满足……。 冯生弹铗 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出处:参见“冯驩弹铗”。 汗血盐车 骏马拉运盐的车子。“汗血”,骏马。后以之比喻人才埋没受屈。 出处:“汗血马”,在我国又称天马、大宛马,语出《史记·大宛列传》;“盐车”,语出《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抉瑕掩瑜 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石的光彩。故意挑剔玉上的斑点,埋没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抹煞其优点和长处。 出处:唐·严郢《驳议吕諲》:“今太常议荆南之政详矣……乃抉瑕掩瑜之论,非中适之言也。” 龙盘凤逸 比喻怀才不遇。 盲者得镜 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盲者得镜,则以盖卮。” 潜蛟困凤 比喻被埋没的贤才。 善贾而沽 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湮没无闻 湮:埋没;无闻:没有知道。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出处:《晋书·羊祜传》:“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隐迹埋名 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珠沉沧海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珠投璧抵 谓以珠玉投掷鸟鹊。比喻人才不被重视。 出处:清·钱谦益《送曾霖寰使君左迁还里》诗之二:“珠投璧抵亦何妨,国论惛呶重可伤。” 7.表明诗人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的诗句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_古诗文网作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书愤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登幽州台歌年代:【唐】 作者:【陈子昂】 体裁:【七古】 类别:【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