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于蝈蝈的诗句

1.描写“蝈蝈”的诗句有哪些

《山居雨霁即事》

年代: 唐 作者: 张碧

结茅苍岭下,自与喧卑隔。况值雷雨晴,郊原转岑寂。

出门看反照,绕屋残溜滴。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

篱崩瓜豆蔓,圃壤牛羊迹。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喜闻东皋润,欲往未通屐。杖策试危桥,攀萝瞰苔壁。

邻翁夜相访,缓酌聊跂石。新月出污尊,浮云在中舄。

常隳腐儒操,谬习经邦画。有待时未知,非关慕沮溺。

《论蝼蝈形》

年代: 宋 作者: 贾似道

蝼蝈之形最难相,牙长腿短头尖亮。

尾豁过肩三二分,正是雌头拖肚样。

《入秋久矣余热尚在闰月十五日太平寨始见秋色》

年代: 明 作者: 唐顺之

漫漫岚气半晴阴,摵摵庭柯叶乱吟。

始觉孟秋云物至,因知宴岁旅情深。

孤鸢影跕寒岩草,鸣蝈声连野戍砧。

戈甲满山乘塞卒,天骄何处欲相侵。

《次韵温伯雨凉感怀》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穷士病且饥,古今同一流。

身安腹果然,此外吾何求。

判司诚卑官,未免尘甑忧。

穷山更瘅暑,惫卧不举头。

二物交寇我,生世真如浮。

晨朝墨云作,疾雷破山丘。

排檐忽飞溜,蛙蝈鸣相酬。

朱冠领热属,横溃输一筹。

新凉苏肺气,踏湿登城楼。

好邀云雨仙,长袖按梁州。

吹水添瓶罍,净洗千斛愁。

何从有此段,冰厅冷如秋,

但觉诗思生,爽气入银钩。

章成竟何用,知能救穷不?

汤子亦旅食,回望家还羞。

倡予敢不和,共作商声讴

《池上对月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怒蝈喧幽耳,饥蚊搅熟眠。

愿为修月户,住在广寒边。

2.形容“蝈蝈”的诗句有哪些

《莲蓬人》

年代: 近代 作者: 鲁迅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荆门惠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张安道见示近诗》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人物一衰谢,微言难重寻。

殷勤永嘉末,复闻正始音。

清谈未足多,感时意殊深。

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风琴。

荒森蜩蚻乱,废沼蛙蝈淫。

遂欲掩两耳,临文但噫喑。

萧然王郎子,来自缑山阴。

(其婿王巩携来。)

云见浮丘伯,吹箫明月岑。

遗声落淮泗,蛟鼍为悲吟。

愿公正王度,祈招继愔愔。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描写“蝈蝈”的古诗句有哪些

《促织》[ 唐 ]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译文: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夜书所见》[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 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 "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扩展资料: 《促织》鉴赏: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

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

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

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 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

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

4.形容蝈蝈的诗句

清代吴江词人郭廪的《琐寒窗·咏蝈蝈》

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昨天,你还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丛

有你的同类和不知名的小虫

此彼彼起的歌喉.

你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键

蝉翼般颤抖

一不小心的高八度

却落入了囚笼

梦寐以求的丛林之恋

竟缘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气息

怎听不见了

同伴们的喁喁唏嚅?

你再也走不出那纤细的草棂

回不到了熟稔的丛林

不知你将为谁吟咏

凄冷的唳风秋雨

伴你一起凋零

5.形容蝈蝈的诗句

清代吴江词人郭廪的《琐寒窗·咏蝈蝈》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

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

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昨天,你还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丛 有你的同类和不知名的小虫 此彼彼起的歌喉. 你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键 蝉翼般颤抖 一不小心的高八度 却落入了囚笼 梦寐以求的丛林之恋 竟缘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气息 怎听不见了 同伴们的喁喁唏嚅? 你再也走不出那纤细的草棂 回不到了熟稔的丛林 不知你将为谁吟咏 凄冷的唳风秋雨 伴你一起凋零。

6.描述蝈蝈的诗句

《夜书所见》 [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 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 "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夜书所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