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从古诗词中看亳州历史风貌

1.安徽亳州有哪些历史文化

亳州历史太悠久了,可以用4321来概括:

“4”是亳州诞生过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四位世界级名人,在一个地级市范围内,出现如此多的“重量级”名人,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3”是亳州拥有三张金字招牌,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今年谯城区被命名为安徽省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

“2”亳州拥有中药材、古井贡酒两大名产,被称为“中华药都、华夏酒城”;

“1”省委、省政府把亳州规划为安徽旅游的三大板块之一,成为新皖北旅游区的核心,这为亳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亳州历史文化古迹有哪些

傅庄遗址: 位于谯城区花戏楼办事处傅庄涡河岸边。

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出土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尤其是人体葬式为他处罕见。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凤岭遗址: 位于谯城区城父镇漳河岸边。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出土有玉器、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有传说故事。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钓鱼台遗址: 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遗址坐落在涡河北岸边,高出周围约2.5米,钓鱼台面积2500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

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通过试掘和采集,获得有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陶防轮等文物。

钓鱼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是极其珍贵的,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 “中国古小麦”。钓鱼台遗址属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王墓: 又称“汤陵”。

殷商古墓葬。在亳州汤陵公园,成汤为商君主,文治武功,颇受后人敬仰。

墓为一个隆起大土堆,相传为成汤衣冠冢。墓前有“商成汤陵碑”。

碑文系清书法家梁文山所书。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氏宗族墓群: 位于亳州魏武大道两侧。主要包括董园汉墓群、曹四孤堆、刘园孤堆、薛家孤堆、观音山孤堆、张园汉墓、马园汉墓、袁牌坊汉墓群、元宝坑汉墓群等。

占地约10平方公里,甚为庞大。 亳州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灿、曹胤等人的墓群。

近年考古发掘证实,亳州城南除有《水经注》记载的曹腾等人墓以外,还有曹鼎、曹鸾、曹勋、曹水、曹宪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墓。可见曹氏家族,自曹腾发迹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群,其宗族墓地广大。

曹氏宗祖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规模都很大,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一般均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 墓门多为石结构,饰有画像刻石,墓室墙壁、券顶绘有彩色壁画。

出土有玉刚卯、玉猪、银缕玉衣、玉枕、象牙石等珍贵文物。墓中出土的800多块带文字墓砖,最引人注目。

有隶、篆、草、真、行等书体。文字内容记有曹氏宗族成员或地方官吏姓名,也有一些反映人们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词句,对研究我国古代书体演变和对外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操地下运兵道: 位于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

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长达四千余米。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

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 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亳州古地下道,就是曹操当年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 防御战道。

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现存古地道,有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结构三种类型,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

地道距地面深度一般2-4米,最深7米,道内高度1.8米左右,道宽0.7米,道内转弯处均为“T”型,并行双道,这两道相距2-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古地道内幽深蜿蜒,曲折不定,设有猫耳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笼等附属设施。

道内出土有弹丸、铁刀、铁灯、卸枚、围棋子、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汉、唐、宋各代的文物,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军事战术以及曹操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井贡酒”古井及窑池 相传,在公元532年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派大将元树攻取“谯县”(今亳州),曾与北魏独孤将军作战,独孤将军竟因大败而亡,临死把一方天戟投入古井中。后人为纪念独孤将军,在投戟的井旁,建了一座独孤将军庙,并在庙周围又挖了23眼井。

然而,这些井随着岁月流逝,大部分已淤塞消失,尚存几眼井均苦涩难饮,唯独最早一眼投戟之井,水质则迥然不同,饮用清澈甜润,酿酒甘美醇和。此后,人们便一直取这古井之水酿酒,时称古井酒。

明清成为进献皇家的贡品,故又改称古井贡酒,并沿传至今。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中宫: 又名老祖殿,在今亳州市老子殿街,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纪念老子的宫观。

宫前有问礼巷,传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宋时,涡河之滨有三个老子庙:河南省鹿邑县的上清官、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涡阳城北的下清宫。

相传,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均曾巡莅亳州,拜谒老子庙。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号,宋真宗则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号。

欧阳修知亳州时有诗:“颖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乃得诒仙乡”。现有山门3间,上题“道德中宫”四字,中殿礼人祖,后殿奉老子,有高3.1米的老子像。

东院有殿3间,敬鲁班,门题“紫气东来”,西院有殿3间,敬财神,门题“青牛西渡”。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祖庵 为祭祀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的庙祠。

3.关于老虎的俗语,古诗,历史故事,人物

老虎有关的成语和俗语汇编如下: 虎视耽耽 虎虎生威 虎踞龙盘 虎口拔牙 虎口余生 虎口脱险 虎头虎脑 虎头蛇尾 虎落平川 虎尾春冰 龙吟虎啸 龙腾虎跃 龙潭虎穴 龙骧虎步 龙争虎斗 狼吞虎咽 骑虎难下 黑虎掏心 如虎添翼 谈虎色变 为虎作伥 养虎遗患 放虎归山 调虎离山 如狼似虎 投畀豺虎 降龙伏虎 武松打虎 羊质虎皮 狐假虎威 鲁鱼帝虎 暴虎冯河 前怕狼,后怕虎 初生牛犊不怕虎虎父无犬子 虎毒不吃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老虎屁股摸不得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虎落平原遭犬欺 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老虎头上---------打苍?(歇后语)好大的?子、惹麻?⒉幌牖盍恕@匣⑹切酌偷?游铮乖诨㈩^上拍打苍?。

比喻?大妄?椤@匣⒍紫?---并不是为了鞠躬、老虎头上搔痒——比喻不自量力。羊伴虎睡——靠不住、虎入羊群——无一敢当 恶虎不食子——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

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

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画虎画皮难画骨——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

人物--------武松打虎 唐代诗人张籍为老虎写过一篇很有名的诗篇 《猛虎行》: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糜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历史故事 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长着锋利的爪子。

老虎的头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舒服而未觉察。

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吃个精光。 “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在山里,虎与人的故事异常生动,说几个给您听听。

有个猎户,挖陷阱捕虎。一天早晨,他去看他的陷阱,发现一个男子戴着红巾大冠在阱下的木笼里正襟危坐。

男子见猎户来了,大怒道,昨天晚上被县知事叫去问话,回来时为躲雨,掉到陷阱里了,快把我弄出去!猎人说,你说县知事召你,可有文书?那男子从怀里掏出文书给猎人看,猎人见是真,就开了笼门,男子从笼中出,立即化为虎逃走了。 山中有个会算卦的沈先生,有一天正在家门口闲坐,忽然来了个披着皮大氅、骑着马的汉子,汉子还带了一个随从。

他们到沈先生这儿来问卦,问的是他们西去觅食好还是东去觅食好。沈先生给他们算了,说往东去大吉。

两个人说那就往东。临走向沈先生讨些水喝,沈先生叫老伴端来水,客人嫌碗小,让换大瓮,喝时用舌舔,如同牛饮。

沈先生知其非为常人,不敢言语。喝完水,一行人往东去,行不到百步,马和随从皆化为虎,自此,东边虎患大起。

太白山太白庙前一王姓山民在家为父亲准备后事,外面一群人在打虎,老虎昏头昏脑地撞进他家。躲进他为父亲准备的棺材藏匿。

山民也不言语,将一件破蓑衣往棺材上盖了,让老虎躲过了一劫。 老虎得救,以后常常趁黑夜叼些野物,偷偷搁在王姓山民门外,以为报答。

城里有个秀才,为求读书安静,在城外山坡上盖了两间草屋,每日晚饭后过去读书。一天晚上,正朗朗吟诵,忽有人叩门拜谒,自称是南山斑寅将军。

秀才与将军谈诗论文,甚为投缘。天明,将军告辞,出门乃一斑斓猛虎。

4.改革开放以来亳州的历史变迁论文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过去五年,我市坚持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摒弃思维定式,摆脱路径依赖,在网上办事大厅、政企直通车微信服务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最大限度地创造良好环境、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不断集聚加快跨越赶超的新动能。

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2013年以来共完成175项改革任务,取得一批积极成果。

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收费清单编制运行工作,完成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理规范工作;全面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网上办事大厅,月办件已达20万件,满意率超过99%,“互联网+政务服务”亳州模式全国点赞。

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首创“532”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我要贷款”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网上贷款平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教育医疗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稳步推进。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利用市外资金4086亿元,年均增长32.9%,640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我市。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1.2亿美元,年均增长15.9%。与央企、知名民企、知名商会合作更加密切,药博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发展到11个国家的13个城市,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5.亳州宋汤河的来历

亳州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亳”字甲骨文为“乇 ”。《说文大字典》解为:“商汤所都,京兆社陵亭也,从高省乇声”。“乇” 《说文大字典》释: “原义草叶也,从 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读作 “zhe”,由此可见,亳的本义为生长着茂盛庄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粮食是涉及到国家根基的两大问题。因此所选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

亳州市内河流属淮河水系。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多条河流,建有亳州大寺港、涡阳港、蒙城港、利辛港等。

美丽的宋汤河

亳州市区无山,但有水。

水是两条,一条是横穿市区的涡河。另一条便是纵贯城市南北的宋汤河,与涡河垂直,呈T字形,且流经市区比涡河要长得多,一直往南通到30多里处的十河镇。

城市因水而平添钟灵毓秀之气,水因城市人居更显娇贵宠爱之态。宋汤河,一个好古气、好雅致的名字!你从亳州城中心穿过,流淌的是几千年来诉说不完的优美故事,你泛起的是一阵阵冲刷悠久历史的波浪、古典的情怀。对月怀伤,迎风洒泪,临水必赋,这是有着建安文学深厚积淀的亳州人的天然禀赋。曹魏时期,烟波浩渺的涡水,漾出了千古绝唱《临涡赋》,我相信,面对风景清秀的宋汤河,也会有当今文人情不自禁地吟起《临宋汤赋》来。

6.请老师告诉我古体诗的美学风貌,并举例论证.

五六、楚山欲雨图 举杯风雨中, 人去楼空。

可叹茫茫楚河水, 依旧只流东。 我借天上天公笔, 写君惨淡人生。

记当时: 只有楚山客, 愤世嫉俗, 难改初衷。 欲诉万种情, 石破天惊。

天下人落天下魄, 独做寥寥寒星。 喋血黄昏空喋血, 不见旧日雄风。

看今日: 空有凌云志, 弃我而去, 何太匆匆? 五七、千里江山图 “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五千年里数骄子: 武羞霸王, 文怒苏轼

龙飞凤舞挥巨笔, 天下第一! 忽闻天外雷声急, 生灵亿万齐欢喜。 为赴大义轻生死: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多少豪情在诗集? 天开地辟! 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

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

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

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

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

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

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

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李正刚 《诗词三百首》鉴赏: 诗姿妖娆 太离谱了,太破格了。

太逍遥了,太超脱了。 能这样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是何等的幸福?诗人生活的时代,必然是崇尚人性和尊严的时代;诗人生活的空间,必然也是提倡宽松和自由的空间。

中国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的诗词同样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诗词三百首》也不例外。她对钦定的东西向来就不感兴趣,甚至于不屑一顾。

据说康熙钦定的诗律词谱,执行得最好的是他的孙子乾隆,作过万余首衙制诗词,然而这么“宝贵”的东西,早已被平民百姓和着五谷杂粮消化得一干二净,岂不可惜?《诗词三百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了自己想写的诗,作出了自己想作的词,本无意标新立异,只是顺其自然而已。释放也罢,发泄也罢,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何不可?(雪松) 好诗多磨 天下大众,和而不同。

童年读之,童心不平。 壮年读之,壮志豪情。

老年读之,老泪纵横。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

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过去,她是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一种载体;现在,她是一种主流,一种方向,一面旗帜;将来,她会变成一段回忆,一段历史,一个标志。

这是不以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王怀军) 诗心永驻 至柔动刚,至静德方。

得主有常,万物化光。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

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

7.亳州有那些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出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

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提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一代圣哲庄子,曾为漆园吏,他“喻牛辞相”的故事及王安石“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诗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

魏武帝曹操“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使天下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

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创的“五禽戏”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习练。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胆识、谋略与风采着实令人景仰,其故事更是妇孺皆知。

一代圣君商成汤、道教至尊陈抟、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首领张乐行等,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