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听从他们意愿的诗句

1.求一首诗能表达我要与世隔绝,看破红尘,独自静修的意愿的诗句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终南别业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表达“追随内心”的诗句有哪些

1、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3、桃花庵歌

明代: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下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骚,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译文:桃花坞里有桃花庵,桃花庵下有桃花仙。桃花仙人种了桃树,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钱。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觉。日复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复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只希望在赏花饮酒中度日死去。车马奔波是富贵人的乐趣所在,而无财的人追寻的是酒盏和花枝。如果将富贵和贫贱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如果将清贫的生活与车马劳顿的生活相比,他们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闲适之乐。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了田地。

4、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5、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3.形容不服从命令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词语或成语

刚愎自用

gāng bì zì yòng

【注释】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举例】

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近义词】

我行我素

【反义词】

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英文翻译】

harden the neck

【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因宋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宋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4.形容对现实很不满坚持自已意愿的成语

愤世嫉俗

fèn shì jí sú

【解释】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出处】唐·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指人憎恨黑暗的社会和习俗。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俗;不能读作“shú”。

【辨形】愤;不能写作“忿”;嫉;不能写作“忌”。

【近义词】愤时嫉俗、避世绝俗

【反义词】随波逐流、随俗浮沉

【例句】杜甫的许多作品属于~之作。

5.形容“听从”的成语有哪些

1.阿谀奉承 ē yú fèng chéng

[释义] 阿谀:用好听的话讨好人;奉承:恭维;讨好。巴结拍马;说恭维人的话;向人讨好。

[语出]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

[例句] 自古以来;凡小人隐君子都会用~的话去讨好、迎合别人。

2.唯命是从 wéi mìng shì cóng

[释义] 只要有命令就听从;形容完全服从命令。唯:唯独;命:命令。

[语出] 《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用法] 有时可以扩展为“唯……(之)命是从。”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3.百依百顺 bǎi yī bǎi shùn

[释义] 依:依从;顺:顺从。事事都依从别人。形容一味顺从而不问是非。

[语出]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人。”

[用法] 形容无原则的迁就别人。一般作谓语、状语。

4.百顺千随 bǎi shùn qiān suí

[释义] 形容什么都顺从。同“百依百随”。

[语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六:“李将军见他聪明伶俐,知书晓事,爱得他如珠似玉一般,十分抬举,百顺千随。”

5.言听计用 yán tīng jì yòng

[释义] 同“言听计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

[语出] 宋·苏辙《右史》:“陆逊之孙权;高颎之于隋文;言听计从;致君于王伯矣。”(伯;通‘霸’。)

[用法]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也用于同辈。一般作谓语、状语。

6.深信不疑 shēn xìn bù yí

[释义] 非常相信;毫不怀疑。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

用法:作主语、谓语;形容对事对人非常相信。

7.唯唯诺诺 wěi wěi nuò nuò

[释义] 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出处 ①先秦·韩非《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他思念父母面上;一体同气;听其教诲;唯唯诺诺;并不违拗。"

8.言听计从 yán tīng jì cóng

[释义] 听:听从;从:依从。说的话都相信;出的主意、计谋都采纳。形容对某个人十分信任。也作“言听计用”。

[语出] 宋·苏辙《右史》:“陆逊之孙权;高颎之于隋文;言听计从;致君于王伯矣。”(伯;通‘霸’。)

[用法]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小辈;也用于同辈。一般作谓语、状语。

9.千随百顺 qiān suí bǎi shùn

[释义] 〖解释〗随:追随;顺:顺从。形容完全顺随别人,别人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语出] 〖出处〗元·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欲要见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随百顺。”

10.唯命是听 wéi mìng shì tīng

[释义]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语出] 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纶音佛语 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唯命是听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舍己从人 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俯首听命 听:服从,顺从;命:命令。形容人驯顺的样子

奉命唯谨 奉命:接受命令;唯:只有;谨:小心谨慎。指服从命令,小心谨慎

从令如流 从令:服从命令;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绝对服从命令

麾之即去 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俯首贴耳 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驯服的样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