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表达技巧结构图

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2.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3、借事抒情(用典故) 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 2、曲直 3、隐显 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1、虚实结合 “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8、疏密9、诗中有画: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2、简远美。

3、含蓄美。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二、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与夸张 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 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 三、抑扬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五、对比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2、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五、渲染 六、用典 (三)类别1、内容类型:(1)用语 (2)用事 ①引用神话故事。

②运用历史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5643630故事。2、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四)常见常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十、离合 十一、蒙太奇 第四节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四、卒章显志 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 一、关于表达方式 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 (三)区别与联系1、联系 2、区别:(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3.古诗所有的表达技巧加举例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二、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三、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几种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إ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1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4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5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7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8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5.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一、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6.【语文中有哪些表达技巧、写法、表现方法、结构特点

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إ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表达方式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其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 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欲扬先抑等,数量不限 详细解释: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材;④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表达技巧也可以分为一般技巧和辨证技巧两大类. 一般技巧又可以分为: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对比、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巧合(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要素构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意识流与拼贴画. 辨证技巧又可以分为:虚与实(实就是实写,虚就是虚写.)、疏与密(疏就是略写,密就是详写.)曲与直(直就是平直,曲就是曲折.)、动与静(有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两种主要方式.)、除此以外,辨。

7.诗歌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结构章法 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她要求高度的艺术概括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场景与诗人的情绪融为一体 2、诗歌要用形象思维,因此需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渲染,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虚实等。 3 诗歌(除散文诗)有特殊章法,祭分节分行的篇章结构,精练的语言和鲜明和谐的节奏、韵律。

4、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

8.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 对偶、比拟、双关 排比、对比、反问等 一、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v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v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v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v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v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v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v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v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2.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4.其他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v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