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运河的诗句有哪些1.《堤上偶成》 清·乾隆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2.《汴河怀古》 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3.《汴水》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5.《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6.《 赞大运河 》 卢顺贞 天地悠悠,运河泱泱。雪浪千里,云樯八方。 浩荡无匹,奔流最长。北起京津,南抵苏杭。 淮安居中,称都封王。运河河床,富矿矿床。 历史老人,见证沧桑。筚路蓝缕,开挖土方。 黄金水道,财富康庄。漕运有功,青史流芳。 运河两岸,富饶粮仓。四时流碧,五谷飘香。; 文化长廊,宝琛蕴藏。精神不老,堪称乳娘。 “天下至美”,枚乘褒扬。正宗烹艺,淮扬菜乡。 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火工独到,炖焖擅长。 清淡可口,色香俱强。物华天宝,大放金光! 2.漕运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 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隋初除自东向西调运外,还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 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3.关于“农耕文化”的诗词有哪些1.《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刈稻了咏怀 》 【唐】杜甫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 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3.《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唐】唐彦谦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 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 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 支公尚有三吴思,更使幽人忆钓矶。 4.《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 【唐】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5.《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形容文化的古诗词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北宋文学家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白话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诗人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白话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词人辛弃疾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白话译文 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真是说不清,也道不完,有如这浩渺江水无穷无尽,奔流不还。 4、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白话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5、赠程处士 唐代诗人王绩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白话译文 一百年来长久地混乱纷争,千万种事物全都并举杂陈。阳光随着心意洒落,河水听任感情流淌。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5.关于天津的漕运国历代封建政府水运粮食,财物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 秦始皇攻匈奴时,人民“万里从军,千里输粮”,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属内蒙)供作军粮。从汉至唐,都将东南粮食经黄河渭水运往关中或洛阳。 秦汉时漕运十分艰险,费时费力,粮食消耗大,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隋代,开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及江南河,联贯河、淮、江三大水系,将南方的粟米布帛运到京师长安、洛阳就便利多了。 宋建都开封,漕粮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合称“漕运四河”。元建都北京,漕运主要经由海道。 明清东南漕粮都经由大运河运往北京。漕运方式历代有所不同。 宋以前皆用民运,至元设万户府始用军运。明漕运有军运、民运两类,因输送方式不同,分成“支运”、“兑运”和“长运”。 明永乐十三年(1415)始,在淮安、徐州、德州、通州等段,由官军节节接运,谓“支运”。每年四次,运粮300余万石。 旋改民运。明宣德六年(1431),规定各地人民可运粮到附近府、州、县水路兑给卫所官军,由官军运往京师,人民贴给耗米、轻赉银,称为“兑运”。 成化七年(1471)又改“长运”,由官军承担漕粮全部运输。明代特设漕运总督,驻淮安,管理漕粮的取齐、上缴和监押运输。 清代相沿不改。历代漕粮都有数百万石,承运非常艰辛。 但为维持运输,官府经常修理河道,漕船又常拾商货,因而漕运在南北交通和物资交流上有重要作用,带来漕运沿河城镇的商业繁荣。清道光年间,运河淤塞,漕粮以海运为主,并渐改征折色,减少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