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关于江苏南通的文化底蕴等相关介绍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 打开右上角的“旅游频道”,有关您需要的内容。当地各县风俗等等,很多 1、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 2 沈寿 二十世纪初叶,我国有一位苏绣女子,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3 李方膺 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龙角,他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 4 韩紫石 韩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国钧、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省海安镇(原隶泰县)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业绩颇丰,家乡群众均以“韩三爹”,“紫石”称之,表示尊敬。在北洋军阀时期,他与南通的张謇,位高望重,同被誉为苏北的两大名贤。 5 刘瑞龙 刘瑞龙——(1910-1988),南通市人。民国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师 范读书期间,经常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多次深入到工人、农民、市民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6 曹顶 曹顶(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场人。盐民出身,有膂力,胆略过人,曾受雇作船工运盐,后于通州城内一面店干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愤于倭寇骚扰虏掠,毅然应募入伍,随即参加江上阻击,大败倭寇,首立战功。 7 白毓昆 白毓昆(1868-1911),号铣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岁中秀才后,入江阴南菁书院,专攻地理学。 8 顾民元 顾民元(1912-1941),字弥愚,南通市城区人。顾民元在南通中学求学期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受其影响,在恽代英弟恽子强的帮助下,与通州师范学生刘瑞龙等组织“革命青年社”,阅读《**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抛弃曾一度接受过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文学家在南通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和轶闻逸事。 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历史名人均为南通籍人士。 近代,南通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博物苑、纺织学校、刺绣学校、戏剧学校、盲哑学校和农业气象站等"七个第一",为中国文化科教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蛇药专家季德胜以及数学家杨乐等20多位两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体育事业备受瞩目,先后为国家输送了林莉、赵剑华、张洁云、周天华、葛菲、李菊、黄旭等一批体育名将,被国家体育总局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2.用什么词形容一个学校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人才济济、精益求精、蔚然成风、源远流长 一、人才辈出 [ rén cái bèi chū ] 【解释】: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出自】: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世祖至元二十年》:“得如左丞许衡教国子,则人才辈出矣。” 【译文】:能像左丞许衡教育国子监的学子,有才能的人就会不断涌现。 二、人才济济 [ rén cái jǐ jǐ ] 【解释】: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自】:周 先秦诸子《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译文】:有才能的人很多,都听我的命令。 三、精益求精 [ jīng yì qiú jīng ] 【解释】: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而益求其精也。” 【译文】:《诗》说:‘切磋琢磨,品德琢磨更良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宋朱熹注释.:“言治骨角的,既然一切的却又可叹的;研究玉石的,已过的,再磨的,益求其精确的。” 四、蔚然成风 [ wèi rán chéng fēng ] 【解释】: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出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日本国内,自望族以至一般文士,摹仿唐诗蔚然成风。” 五、源远流长 [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 【解释】: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出自】: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译文】:如果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根深的枝叶就茂盛。 3.求比较文化底蕴深的词或诗一,《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评: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 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 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 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 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 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 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点评: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四,《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点评: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 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七,《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 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 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373732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 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 4.关于“底蕴”的句子有哪些1. 古为燕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寓意得名。 2.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3. 重视文化发展要成为莫氏家族的特色之一,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族,自然就会人才辈出!莫氏兄弟姐妹大家给力! 4. 我们要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广收博采,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观点和信念。 5. 瑷珲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 6. 底蕴和气度,成就了一种延绵的力量,一种致力于华文教育,致力于华夏文化传播的志气风范。 7. 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具体表现在城市布局、庙和宗祠、统民居四合院、庙民居的楹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8. “艺博天”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夯实了“以人为本,科技为导”的文化基石。 9. 西湖水峰峦雄伟虽没有大海波澜壮阔,没有桂林水秀丽,西湖周围的山虽没有泰山雄伟,没有香山红叶似火,也没有黄山怪石嶙峋、危峰兀立但文化底蕴却比他们高,无论是山还是水都蕴藏着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被西湖深深的吸引住了,令我流连忘返。 10. 有人则在平淡中学会热爱,借平淡的杯盏啜饮人生的美酒,他觉得平淡是人生的一种底蕴,可以映衬一份心灵的和谐。我们离开平淡,平凡的生活或许会失重,像没有尾巴的风筝,或是一只打湿翅膀的飞鸟。 11. 抬头仰望这片灰蒙蒙的天空,一种被压抑的情感,蛊惑着我去寻找生命最初的原色和底蕴!低头问一问自己,在阳光炫丽的天空下,是否还能记起那个曾经顽强不殆,桀骜不驯的自己? 12. 现在很多人都不喜欢吃粽子,但是我想说的是粽子包含了中国真正的文化底蕴。 13.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 14.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15. 作为湘乡最高学府,湘乡一中的对联充满了霸气和底气,意境深远,开阔大气,也彰显了百年一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5.形容一个地方文化底蕴十足的成语有哪些形容一个地方文化底蕴十足的成语有: 一、钟灵毓秀 [ zhōng líng yù xiù ] 1. 【解释】:钟:凝聚,集中;毓:养育。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2. 【出自】: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3. 【示例】: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之德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二、人杰地灵 [ rén jié dì líng ] 1.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2. 【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3. 【示例】:实在襄阳的~,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 ◎闻一多《孟浩然》 三、卧虎藏龙 [ wò hǔ cáng lóng ] 1. 【解释】: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2. 【出自】: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3. 【示例】:这所大学~,人才济济。 四、鸾翔凤集 [ luán xiáng fèng jí ] 1. 【解释】:集:群鸟停歇在树上。鸾鸟在飞翔,凤凰成群地歇在这里。比喻优秀的人才汇聚到一起。 2. 【出自】:晋·傅咸《申怀赋》:“穆穆清禁,济济群英。鸾翔凤集,羽仪上亲。” 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人才汇聚到一起 五、人文荟萃 [ rén wén huì cuì ] 1. 【解释】:人才和文物众多,并聚集在一地。 2. 【示例】:这个地方山明水秀,~,是个值得浏览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