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十篇唐诗(宋词)鉴赏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星梦压星河。 初唐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首唐诗,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题龙阳县青草湖》,似乎可以作为晚唐诗歌的一个清新点缀。 关于作者,历史上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画像,读过之后诗人的风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天湖南汉寿。 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试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为“洞庭”,是因为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开首两句,诗人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巧妙地结合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在秋风飒飒、广袤无垠的洞庭湖上,泛起层层白波,让人不由想起白发湘君的形象。 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了;而今萧瑟的秋景,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白发,洞庭秋色是多么触目惊心。后两句则是对梦的描述,醉酒之后的诗人感觉好像是在银河里荡波,梦境里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无一粘笔,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诗人着意于真情实感的表现,并不拘泥于形貌,因而写来不拘一格,超尘脱俗。 古代写梦的诗歌不少,象这首诗歌写得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无论写景叙梦,诗境之缥缈奇幻,构思之新颖独特,为前人诗作少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中一青螺。 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 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配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尤其是后两句,把君山比喻作“白银盘中一青螺”,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只表现在设喻的精警上,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这首诗歌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是难以措笔的。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风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的味道,是白诗中的一个特例。 该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它们环环相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这叫做博喻。此诗中只见喻体而不见喻本,从而为此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以“花非花”为调名。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很自然。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回乡居住,家中所作。 这是一首描写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把鲜花比喻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显得格外精神。 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日暮就落下了,随着春风飘落满地。一前一后“越女腮”和“嫁”相映照,越发显得有些辛酸。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作。 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使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 一、二句形容“一走马”、“一扬鞭”,“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一般闪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显示了情形严重,一个“至”字则交待了军书终于及时送达。最后两句,补充交待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该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是先接到军书,却见满天大雪,望断关山,不见烽火。写到这里,全诗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尽管形势告急,气氛紧张,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自信。 这首诗取材很有特点。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诗人着眼点不在边关如何被围、军书送达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撷取军史飞马告急的片断去描写。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在艺术构思上显得不落俗套。 霜 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白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读了李商隐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诗是写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清。 2.唐诗宋词鉴赏一、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哀江南》的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从题眼“哀”即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瘦”字,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和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二、语境分析,注意“冷”和“热”结合语境,从诗歌描写的景色“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岳飞的《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辛弃疾的《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危栏、烟柳、斜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柳永的《雨霖铃》“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的凉寒,正是人物心境的悲凉。 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往。彩云轻舟,衬托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三、语言特色及修辞方法 语言方面有清新、质朴、绚丽、含蓄等多种特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是一种清新的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的美。 含蓄的语言特点,则是意在言外,表现为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借古喻今,警告奸臣小人,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最终将会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高考考诗歌寓意实际上就是考含蓄的语言特点。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又是汉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今时明月今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的悲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思之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谐音双关(“晴”——“情”) 杨柳——杨树柳树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谐音双关(杨柳——杨花柳絮——**、柳直荀烈士) 四、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送别诗——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伤。 五、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辛弃疾《摸鱼儿》中“长门事”的典故,是暗示自己受别人的谄毁,不受重用。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悲惨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不管是赏析全篇还是某一词句,是评价思想内容还是分析艺术手法,都要仔细审题,针对问题联系诗句作答。 一要语言准确,二要表意流畅,三要深思精写。 古典诗歌形象、语言的鉴赏 古典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古典诗歌形象鉴赏如何入手?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 3.高分求宋词赏析卷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一共10首,每首5题。够辛苦了,该得分了吧) 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词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怎样?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二、 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这首词表达什么感情?词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 2.词中哪句直接描述离别情形?这里是用什么手法? 3.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三、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2.整首词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词中描写的小孩可爱在什么地方? 4.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二字什么用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媚好”什么意思? 四、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5.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表达怎样的感情? 五、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1.词的上阕写出了定慧院寓居的什么特点? 2.“漏断”是什么意思? 3.“孤鸿”对下阕来说,起什么作用?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4.“有恨无人省”,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六、 关 河 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开篇写出了怎样的情景?“凄冷”表现在哪里? 2.如何理解“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3.“更深人去寂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人去”两字的妙处在哪里?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两个“爱上层楼”有什么不同作用? 2.“欲说还休”是什么意思?还出现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 3.“天凉好个秋”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只应离合是悲欢”应如何理解?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4.“功名馀事”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说“功名馀事”? 5.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九、 玉 楼 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这首词首句写“东城”有无深意?为什么? 2.分析“绿杨烟外晓寒轻”中比喻的妙处? 3.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十、 好。 4.宋词赏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行香子·过七里滩 永遇乐(明月如霜) 西江月·重九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怀子由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念奴娇·赤壁怀古 洞仙歌(冰肌玉骨) 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溪) 西江月(顷在黄州)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望江南(春未老)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这里有宋词赏析啊,这里有宋词赏析,我还是找不到宋词赏析,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宋词赏析的网址吧,宋词赏析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宋词赏析,谁要是可以找到宋词赏析,就告诉我宋词赏析网址吧,谢谢告诉我宋词赏析,找到宋词赏析挺不容易的啊,这儿有宋词赏析啊,这里有宋词赏析,我还是找不到宋词赏析,到处问哪里有的话告诉我宋词赏析的网址吧,宋词赏析挺难找的,我现在真的需要宋词赏析,谁要是可以找到宋词赏析,就告诉我宋词赏析网址吧,谢谢告诉我宋词赏析,找到宋词赏析挺不容易的啊,谢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