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矛和盾诗句

1.描写盾牌的诗句

《沁园春 保宁佛殿即凤凰台,太白留题在焉。》

年代: 元 作者: 白朴

刻御书王荆公赠僧诗云,纷纷扰扰十年间,世事何常不强颜,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间。意者当时南北扰攘,国家荡析,磨盾鞍马间,有经营之志,百未一遂,此诗若有深契于心者以自况。予暇日来游,因演太白荆公诗意,亦犹稼轩水龙吟用李延年淳于髡语也。我望山形,虎踞龙盘,壮哉建康。忆黄旗紫盖,中兴东晋,雕兰玉砌,下逮南唐。步步金莲,朝朝琼树,宫殿吴时花草香。今何日,尚寺留萧姓,人做梅妆。长江。不管兴亡。谩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吊古愁浓,题诗人去,寂寞高楼无凤凰。斜阳外,正渔舟唱晚,一片鸣榔。

《木兰花慢·请诸君著眼》

年代: 宋 作者: 廖莹中

请诸君著眼,来看我、福华编。记江上秋风,鲸嫠涨雪,雁徼迷烟。一时多人物,只我公、只手护山川。争睹阶符瑞象,又扶红日中天。

因怀下走奉橐鞬。磨盾夜无眠。知重开宇宙,活人万万,合寿千千。凫鹥太平世也,要东还、赴上是何年。消得清时钟鼓,不妨平地神仙。

《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江水来自蛮夷中,五月六月声摩空。

巨鱼穹龟牙须雄,欲取闤市为龙宫。

横堤百丈卧霁虹,始谁筑此东平公。

今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

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亡穷。

横陈屹立相叠重,置力尤在水庙东。

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

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

安得椽笔记始终,插江石崖坚可砻。

2.成语,形容矛和盾的成语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 格格不入

[反义] 自圆其说 无懈可击 天衣无缝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英译] antinomy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3.关于矛和盾的成语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 处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例 句

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格格不入

反义词

自圆其说 言行一致

典 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相关谜语

4.形容矛盾的诗句

1、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

2、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仇不报非君子!

3、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4、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5、打狗还得看主人;杀鸡给猴看!

6、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7、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撞南墙不回头!

8、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条道走到黑!

9、礼轻情谊重;礼多人不怪!

10、人多力量大;人多嘴杂!

11、买卖不成仁义在;亲兄弟,明算帐!

12、一个好汉三个帮;靠人不如靠己!

13、人往高处走;爬得高,摔得重!

14、一口唾沫一个钉;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5、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

16、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7、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8、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靠衣裳马靠鞍!

20、浪子回头金不换;狗改不了吃屎!

2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开弓没有回头箭!

22、退一步海阔天空;狭路相逢勇者胜!

2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4、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

25、金钱不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26、天无绝人之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8、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9、贫贱不能移!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0、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

31、后生可畏;嘴上**、办事不牢!

32、有缘千里来相会;不是冤家不聚头!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4、得饶人处且饶人;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5、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小心驶得万年船;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8、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3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0、日久见人心;人心隔肚皮!

41、光阴似箭;度日如年!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3、邪不压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6、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老虎屁股摸不得!

49、百事孝为先;忠孝不能两全!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朝有酒今朝醉!

5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老婆孩子热炕头!

52、人定胜天;天意难违!

53、愚公移山;胳膊拧不过大腿!

54、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一失足成千古恨!

55、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56、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57、双喜临门;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人挪活,树挪死;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59、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60、明人不做暗事;兵不厌诈!

5.《矛与盾》古文和意思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义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 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 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

矛与盾》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6.自己自相矛盾的句子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以为⑾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矛都穿不透。”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盾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这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所以这就是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读音是zì xiāng máo dùn,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7.矛与盾你中描写楚人前后矛盾的语句是

《矛与盾》中描写出人前后矛盾的语句是:“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与“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一,原文赏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二,原文出处与作者: 《矛与盾》出自《韩非子 南一》 作者:韩非子;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全文寓意: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

8.矛与盾你中描写楚人前后矛盾的语句是

《矛与盾》中描写出人前后矛盾的语句是:“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与“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一,原文赏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原文出处与作者:

《矛与盾》出自《韩非子南一》

作者:韩非子;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全文寓意: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