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师如何讲古诗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2001年高考题“漠漠帆来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注意典故神话 ??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 如1997年高考题中关于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话传说。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 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某年的高考题,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三联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 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 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2000年春季卷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来衬托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此外还有生造词语,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本无“异客”一词,但承“异乡”而来又很自然,强调了“异”;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系词两边不对称,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明明是杨花,作者却说成是飘飞的离人泪,既拓展了内容,更强化了感情;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 2.名师如何讲古诗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注意诗歌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如2001年高考题“漠漠帆来重”句中的“重”,表面上是讲帆因湿而重,其实是讲朋友要离去,自己心情沉重。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注意典故神话 ??典故神话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整体把握全诗是大有裨益的。 如1997年高考题中关于舜妃湘君姐妹的神话传说。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 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某年的高考题,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三联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 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 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2000年春季卷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来衬托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此外还有生造词语,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客”,本无“异客”一词,但承“异乡”而来又很自然,强调了“异”;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系词两边不对称,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明明是杨花,作者却说成是飘飞的离人泪,既拓展了内容,更强化了感情;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 3.古诗词教学的教师培训课程有哪些我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一、感受经典 :深悟古诗文化底蕴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师: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们深深折服。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4.女儿想学古诗词,我想让她长期坚持一下,乐小狮每日古诗词课程都有每日古诗词以“每天8分钟,古文之美,乐在其中”为理念,甄选130首隽美古诗词,5分钟视频讲解+1分钟引导诵读+2分钟自主练习,看、听、读感官调动,科学解决记忆难题,让孩子丰富知识储备,领略民族文化,同时培养自主理解的学习思维。 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古诗词学习方法,让孩子都能深刻体会博大精深的古文精华。同步作文以“每天8分钟,写作从此更轻松”为理念,阶梯式设计课程,全年300次课时,轻重结合,让孩子的写作能力短时突破与长效提升并重,结合智能AI互动式教学,名师1对1作业批改,为孩子提供更科学、更贴心的写作指导。 同步作文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激励孩子的写作兴趣,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期望成为孩子终身受用的写作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