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听觉的古诗1、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春晓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5、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朝代】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2.关于听觉的古诗1、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春晓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5、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朝代】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3.关于听觉的诗词文柔美的或壮烈8句上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满江红·写怀(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赤壁怀古(苏 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一作处)、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4.描写“听觉”的句子有哪些1. 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2. 在海里面,轮船缓缓地在水面行驶着,发出“呜呜”的汽笛声;在海里游泳的人们互相嬉戏,真像沐浴在幸福的海水里。 3. 古筝曲听起来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又热情奔放,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弹奏出来的曲风也是不一样的。 4. 戴上耳机,或扭开音箱,调好音量,闭上眼睛。四周一片黑暗,仿佛处于无知的混沌之中。 5. 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 6. 游玩的人们,或立、或坐、或卧、或跑,相互说笑着,观赏着“蓝天、碧水、金沙滩”,惬意极了。 7. 古筝的琴声十分优美,像小溪那泉水叮咚,又有着忧伤,好似那山谷的幽兰,也不少那份气概,好像一位英雄豪杰。 8. 夏天的声音可多了,有青蛙、鱼儿、还有风雨雷电的声音。 9. 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10. 走进那浑沌的蓝色高原,似乎能托过她冷峻的外表而听到他深层里生命的喧嚣。 11. 古筝的琴声是多变的,要看弹琴人的心情和感觉。 12. 青蛙在水里呱呱的叫着,像它们在水里开歌唱会一样。砰嘭嘭是什么声音呢?原来是鱼儿在水里游泳的声音。 13. 清晨的海是宁静的,海风轻拂,连海涛声也出奇的轻,似乎怕吵醒熟睡中的人们。 14. 声音真柔和,用力弹,叮叮咚咚的真悦耳,就这样,学琴的历程开始了,我的酸甜苦辣的生活也同时开始了。 15. 雨丝叮叮咚咚的落到积水中,敲打出深沉的琴声。 5.形容听力的词语灵敏、敏锐、敏捷、活络、敏感 一、灵敏 [ líng mǐn ] 解释: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动作~。军犬的嗅觉特别~。 引证:叶圣陶 《线下·一个青年》:“这笑颜……是处女的天真与灵敏的智慧相互融合的表现。” 二、敏锐 [ mǐn ruì ] 解释:(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思想~。目光~。~的洞察力。 引证: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 王氏和罗氏都是封建时代的人物,但是王氏具有现代科学的头脑,他眼光比较敏锐,思虑比较周密,成就更为突出。” 三、敏捷 [ mǐn jié ] 解释:(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行动~。思维~。 引证: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一章:“人们从梁三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 四、活络 [ huó luò ] 解释:灵活;不确定:头脑~。眼神~。他说得很~,不知道究竟肯不肯去。 引证:茹志鹃 《着暖色的雪地》:“他在爸爸和伯伯之间取了一个音,就叫他‘摆摆’。这比较活络,有时可以把音往‘爸’字方面偏一点,有时也可以向‘伯’字上靠一靠。” 五、敏感 [ mǐn gǎn ] 解释: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有些动物对天气的变化非常~。他是一个~的人,接受新事物很快。 引证: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再没比恋爱的青年人敏感了,对方一丝一毫的变化,都能感受出来。” 6.用嗅觉形容听觉的句子额,老残游记中有一段是用感觉和视觉来形容听觉,你看能不能帮到你一点。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7.形容听力的成语有哪些1、【成语】: 耳听八方 【拼音】: ěr tīng bā fāng 【解释】: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举例造句】: 要是没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处显出精明强干的能力。 ★老舍《赵子曰》第四 3、【成语】: 耳聪目明 【拼音】: ěr cōng mù míng 【解释】: 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出处】: 《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 【举例造句】: 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 3、【成语】: 明目达聪 【拼音】: míng mù dá cōng 【解释】: 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 【出处】: 《书·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 【举例造句】: 当此际者,正宜明目达聪,励精图治。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 4、【成语】: 逖听远闻 【拼音】: tì tīng yuǎn wén 【解释】: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出处】: 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中》:“庶以矜隐之念,昭被四方,逖听远闻,事均亲览。” 5、【成语】: 逖听遐视 【拼音】: tì tīng xiá shì 【解释】: 指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出处】: 《新唐书·选举志下》:“圣主明目达聪,逖听遐视,罪其私冒不慎举者,小加谴责,大正刑典,责成授任,谁敢不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