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相应的诗句这副联对出自《楹联丛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还有好些这样的诗句联对: 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楹联丛话》卷一)。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总是道貌岸然。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这是最早的用韵联,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梁章钜也写过一副用韵联如上(《楹联丛话》卷十二)。此联挂在"藤花吟馆",记录了他在58岁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评价,对联用韵,并非必要,但用了韵,读起来更入调。十年后他又将此联作了修改: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楹联续话》卷二)。将两联比较,可以了解梁章钜 在诗艺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是何淡如(1820-?)为佛山"春色赛会"写的对联(《名联谈趣》54条)。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么美好的春夜!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以上供参考。 2.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此上下联几乎为绝对,后来人多次尝试,即使工整,均无原下联那种豪情壮志,旷阔胸襟。 3.形容读书声很美妙的句子有哪些1. 教室里传来了娓娓动听的朗读声。 2. 娟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声音脆生生,很是好听,连阳光也听得入了迷,偷偷地从窗口钻进了教室,落在她的书上,久久不愿离开。 3. 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飞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4. 教室里传来了娓娓动听的朗读声。 5. 教室里不时传出同学们抑扬顿挫的读书声。 6. 李老师读课文时抑扬顿挫的语调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7. 小蒙朗读课文时的声音抑扬顿挫,十分有韵味。 8. 每天早晨,校园里都能听到阵阵朗读的声音。 9. 我们用娓娓动听的声音朗读课文 10. 上课了,燥热的空气里,校园书声琅琅,处处弥漫着一股浓厚的书香气息。 11. 走进职教科技园,环境宜人,书声琅琅,花红树绿,心旷神怡。 12. 山坡上,草堂中,窗外翠竹摆动,屋内书声琅琅。 13. 学校这时早已传来了书声琅琅的读书声,把整个校园变得那么的神圣。 14. 下午的时光,普通的学校依然书声琅琅。 15. 一大清早,响亮的读书声在常青书苑缓缓传播开来,飞鸟似乎也很喜欢这种气氛,不时的以清脆的鸣叫来赞美他们轻灵的读书声。 4.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为白鹿书院题) 养心莫若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明 郑成功)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 石韫玉)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 (清 包世臣) 世间唯有读书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清 包世臣) 读古人书 友天下士 (清 包世臣) 少年说剑气横斗 长夜读书声满天 (清 李文田) 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清 姚文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传为明代 顾宪成作) 有打瞌睡豪杰 无不读书神仙 有奇书读无他好 与古人游何所期 好书悟后三更月 良友来时四座春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多读书 文要醒人方为贵 论当济世始称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清 袁枚) 读书已过五千卷 此墨足支三十年 (清 袁枚)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金圣叹自题书斋联) 至乐无声惟孝悌 太羹有味是读书 (鲁迅 三味书屋木刻对联) 都无做官意 唯有读书声 (蔡元培自撰联) 闭户读书真得计 当官持廉且不烦 (清 增国荃) 读书身健即为福 种树华开亦是缘 (清 吴廷康)。 5.描写读书声琅琅上口的古诗《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蜀道难》作者: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送友人》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登黄鹤楼》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词目】 琅琅上口 【释义】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 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用法】 作宾语、定语、补语;指读书声 【示例】 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调,就会有节奏感、旋律美,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更加和谐悦耳、琅琅上口,而且使前后语句浑然一体,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赞总理》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下一句下一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意思是: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出处:无锡惠山听松坊还有顾端文公祠,此祠创建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并以顾允成配享,祠内原悬有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扩展资料 由于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腐化,一部分在朝官吏、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等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 但封建社会的顽固本性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乎,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敢于直谏的官吏纷纷被贬回乡。但他们并未消极隐居,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 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顾宪成、允成兄弟倡议,修复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聚众讲学,并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就是他们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7.形容声音传入耳的的成语洋洋盈耳 [yáng yáng yíng ěr]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出 处 《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悦耳至极 成语接龙 耳食之言 言归和好 好自为之 之死靡二 二童一马 马革盛尸 尸居龙见 见羹见墙 墙上泥皮皮里春秋 秋高气肃 肃然起敬 敬老慈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