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蚂蚱”的诗句有哪些1、安能随蚱蜢,跳踯在泥涂。——明·陈献章《白雀群飞益高》 译文:怎么能跟蚱蜢一样,跳跃在淤泥中。 2、暗想田塍上,禾秋蚱蜢飞。——《六月二十日雨》宋代诗人方回 译文:心中想着在田埂之上,秋天收割水稻蚂蚱就飞出来。 3、霜中蚱蜢冻欲死,紧抱寒梢不放渠。——《早起》宋代诗人杨万里 译文:在冬天的霜雪中蚂蚱将要冻死了,但是还紧紧的抱着枝头不放手。 4、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 宋 · 苏轼《东坡八首其一》 译文:只听说田垄之中,蚱蜢多如风雨。 5、小妹捉蚱蜢,荆棘创其指。——《比那莲山杂诗·山中即事》近现代·汪精卫 译文:小妹去捉蚱蜢,结果山野间的带刺小灌木使她手指受伤。 6、安能随蚱蜢,跳踯在泥涂。——《白雀群飞益高》明代陈献章 译文:怎么能跟蚱蜢一样,在污泥中上下跳跃。 2.描写天灾人祸的诗句有哪些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感遇诗三十八首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徒步归行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 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寓言 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去年秦伐我宜阳,今岁天灾旱且荒。 春秋战国门·韩昭侯 捕蝗-刺长吏也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3.关于蚱蜢的诗句谁云解疗饥,如虎得蚱蜢。——明·李之世 【羽甫兄采松花和茯苓作饼饵见贻诗以酬答】 矫捷中流飞蚱蜢,峥嵘高峡锁风雷。——当代·陈永正 【望江南 锡 其一 斯奋同游清远】 草晴跳蚱蜢,花暖困狸狌。——元末明初·钱宰 【春日闲居】 安能随蚱蜢,跳踯在泥涂。——明·陈献章 【白雀群飞益高】 迹溷尘中犹蚱蜢,身居物外悟蜉蝣。——清末民国初·潘榕 【望江梅 其二】 草际跃过青蚱蜢,路旁蹲得老蟾蜍。——清末近现代初·高燮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 小妹捉蚱蜢,荆棘创其指。——近现代·汪精卫 【比那莲山杂诗四首 其一 山中即事】 噤口讶观吞蚱蜢,缩身未敢试槟榔。——当代·陈振家 【山居杂咏六首 其四】 身小蹦高怔蚱蜢,足多行笨笑蜈蚣。——当代·陈振家 【看虫】 草间红背籽蚱蜢,田埂手电照泥蛙。——当代·秦鸿 【如玉歌】 真个小舟如蚱蜢,难凭杯酒遣离悰。——当代·蔡淑萍 【浣溪沙 其一】 4.关于蚂蚱的诗词1、《白雀群飞益高》——明代陈献章 安能随蚱蜢,跳踯在泥涂。 译文:怎么能跟蚱蜢一样,在污泥中上下跳跃。 2、《春日闲居》——明代钱宰 草晴跳蚱蜢,花暖困狸狌。 译文:春暖花开,天气晴朗,蚱蜢在草地上跳跃,野猫在花下睡觉。 3、《比那莲山杂诗·山中即事》——近现代·汪精卫 小妹捉蚱蜢,荆棘创其指。 译文:小妹去捉蚱蜢,结果山野间的带刺小灌木使她手指受伤。 4、《早起》——宋代杨万里 霜中蚱蜢冻欲死,紧抱寒梢不放渠。 译文:在寒霜中的蚱蜢都快要冻死了,还紧紧抱着挂着霜的树梢不放。 5、《戏题常州草虫枕屏》——宋代杨万里 黄蜂作歌紫蝶舞,蜻蜓蚱蜢如风雨。 译文:黄蜂嗡嗡的叫着,紫色的蝴蝶给它伴舞,蜻蜓低飞蚱蜢跳预示着大雨到来。 5.形容“灾难”的诗句有哪些在此举例龚自珍的《丑奴儿》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 1.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恩格斯 2. 灾难能证明友人的真实。——伊索 3. 如果灾难没有出现,那恐惧是徒劳的;如果灾难已经发生,那恐惧只会增加痛苦。——富兰克林 4. 对灾难的惧怕要比灾难本身可怕。——笛福 5. 灾难本身即是一剂良药。——考柏 6. 假使把所有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苏格拉底 7. 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可以确信:世间大部分不幸都来自无知。 ——爱尔维修 8. 乐观者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谚语 9. 灾难是在你忘了它的时候来临的。——格言 6.形容蚂蚱的句子形容蚂蚱的句子 1)蚂蚱长着两只黑黑的、圆圆的眼睛,长长的触角,强壮有力的大腿,背部是绿色的,肚子是乳白色的,靠翅膀摩擦发出声音。 (2)你又是否曾经看见过这样的情景——一只翠绿的蚂蚱,由头到尾都已被贯穿,但它仍然用强劲的大腿抓住稻穗尾部,将自己的身子一寸一寸地向上拔!只见绿色的血从它口中、尾部流出,稻穗尾部已经被染成绿色,那时它在忍受着巨大的痛楚,然而,它还是奋力地要脱离稻杆,还有两寸、一寸……终于,它脱离了稻杆,掉到地上,却不能动弹了……这小小的生命在最后一刻,只做了一件事,脱离束缚,获得自由,为的只是维护生命的尊严!这样有尊严的生命,你是否又会觉得好美呢? 7.关于蝗虫的诗一首,并解释整首诗的含义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AA8。公厨十日不生烟, 更望红裙踏筵舞。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展开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AA8。公厨十日不生烟, 更望红裙踏筵舞。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自従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去年相従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评论|赞同02013-05-06 10:31lxylanhe|三级刘孝叔即刘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 熙宁(1068-1077)初期任侍御史,弹劾王安石“轻易宪度”,出知江州,不久提举崇禧观。苏轼所谓“白简(弹劾官员的奏章)威犹凛,青山兴已多”(《刘孝叔会虎丘》)即指此事。 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赴密州任途中与刘孝叔等六人会于吴兴,著名词人张先作“六客词”,成为文坛佳话。1075年(熙宁八年)四月十一日苏轼作此诗,对王安石变法作了相当尖锐的讥刺,并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之情。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讥时,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边,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结果事与愿违。 神宗即位不久,鉴于宋王朝同辽国和西夏的屈辱和约,有增强兵备,“鞭笞四夷”之意,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故此诗前八句首先讥刺开边。为了铸造铜制虎符,调发军队。 已“椎破(以椎击破)铜山”,大量采铜,可见征调军队之多,这是夸张的写法;但1074年(熙宁七年)九月置三十七将,皆给虎符,则史有明文记载;这一年八月遣内侍征调民车以备边,十一月又令军器监制造战车,“伐木作车轴”也是事实;取鼍(扬子鳄)皮以张战鼓,虽史无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军用却与此相似。而这一切征调,谁也不敢怠慢,否则就有资斧(利斧)之诛。 苏轼并不反对抵抗辽国和西夏,他青年时代就表示要“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就在写这首诗前不久还表示“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就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但是,他反对“首开边隙”,反对为此而开矿、置将、伐木、取鼍,加重百姓负担,闹得鸡犬不宁。 “保甲”四句是讥刺新法的。 团,聚集。“团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一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断腕),还未完全组织起来。 “方田”指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均定献税,引起民间诉讼纷纭。“手实”指手实法,令民自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根据,“尺椽寸土,检括无余”(《宋史·吕惠卿传》),这就是“抉剔(搜求挑取)根株穷脉缕”的具体内容。 “诏书”二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小结。这些诏书表现了宋神宗对民间疾苦有深厚的哀怜同情之心,但这些新法一个接一个地颁布,事目繁多,吏能浅薄,并未取得实效。 纪昀称这两句是“诗人之笔”,意思是说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1069年(熙宁二年),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神宗问王安石:“苏轼如何,可使代辙否?”王安石不赞成,认为他们兄弟“学本流俗”。 “众里笙竽”,即《韩非子·内储说》所载滥竽充数一典的活用。《凤将雏》是汉代乐曲名。 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说:他早被王安石判为“学本流俗”,像滥竽充数一样,平庸得无可比拟(“比数”指相提并论);现在突然要他担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长官,独奏一曲,这就像要南郭先生单独吹竽一样,怎么吹得好呢?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接着又以“况”字领起,进一步讲客观上的困难:密州仍然旱灾、蝗灾不断,老百姓饿得以草木泥土充饥,作为知州的诗人自己也“斋厨索然,不堪其优,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过着“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后杞菊斌》),更谈不上置酒宴、赏舞听歌了。“红裙踏筵舞”,是从韩愈《感春》“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为诗的最后一部分,是答“故人”(刘孝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