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写作方法的诗句

1.关于写作方法的诗句

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聿》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2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2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2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3lian.com

2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2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2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2.写作手法介绍全面的诗词鉴赏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3.诗词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供肠垛段艹灯讹犬番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4.带有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句子

草原上的羊群像聚拥的妇女一样,用针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宛如金红的果子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银丝般的细雨淋醒。

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 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大海是如此的变换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像母亲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秋天像美丽的少女,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顽皮的雨滴将雨伞当作了舞台,尽情的跳起舞来了

宁静的夜晚,像被施了黑色的咒语,漆黑,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船头飞溅起如翡翠般晶莹透亮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5.关于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历经岁月的检验而熠熠生辉。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名言警句就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勾人眼球,引人遐思。

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为作文增色添彩,锦上添花;在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以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介绍一下名言警句在写作中的妙用。巧作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引用名句作标题,言简意赅,意蕴丰富。

2015 年高考中的不少高分作文,巧用名句作为文章的标题,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江西一考生的《道是无情却有情》,浙江一考生的《繁华落尽见真淳》,山东一考生的《剪不断理还乱》,天津一考生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分别引用刘禹锡、元好问、李煜、三毛的名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过目难忘。

用作题记 题记是写在作文标题之后、正文前面的一段简短的文字,或交代写作缘由,或渲染气氛,或点明文旨。好的题记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思考。

例如高分作文《独上高楼》的题记: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那时花开》的题记: “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 《我的美丽乡愁》的题记: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赵二柱的故事》的题记: “ 了却父母心头事,赢得邻里一片情。 ” 考生们引用名句作题记,气势非凡,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用作开头 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一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引用名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先声夺人,美不胜收。

例如 2015 年湖北一考生的高分作文《台前幕后,共筑人生》的开头: “ 朱光潜曾写下: ? 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 ? 瞩目的喷泉生活在人生的台前,光彩四溢,尽享阳光;地下的泉水流在人生的幕后,默默无闻,却能与泥土相拥,我想这两种生活都是有滋有味的,台前幕后,相辅相成,方能共筑多彩的人生! ”2015 年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软硬兼备和谐我》的开头: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是和谐的自然景观图,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 是和谐的生态景观图,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是和谐的生活景观图 …… 万事万物得以正常运行都赖以和谐的氛围,我们每一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 只有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才能看见风景深处的风景。

” 两位作者借助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自然贴切,新颖别致。镶嵌文中 在文章的正文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作论据,或用来抒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 2015 年北京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深入灵魂的热爱》的片段: “ 竹子长得太美了,多少丹青画师、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辛弃疾的 ?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 ,郑板桥的 ?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 ,苏东坡的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这是多么倾心的热恋!我愿意像古人一样,与竹子交朋友,和竹子做知己。

” 广东一考生的高分作文《享自然,品人生》的片段: “ 流沙一指,兰花清幽,纵使昔日的美景悠然长去,却仍是沧海明月,天长地久。唯愿找到李太白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的洒脱,唯愿寻得海子 ? 面春大海,春暖花开 ? 的希冀,唯愿觅得林徽因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的美好。

”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引用名句,使文章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用作结尾 “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 文章的结尾如同开头一样重要。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收束全文,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例如 2015 年山东一考生的高分作文《认清本质,走出繁多纷扰》的结尾: “ 毕淑敏说过: ?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 你的心要坚固到能认清本质,坚守本质。

虽身处繁多纷扰,但心泰然自若。 ” 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不要傲气要骨气》的结尾: “ 相反,只有那些有骨气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受人敬佩之人。

如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的李白,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的陶渊明,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 的夏明翰 …… 他们都像文天祥一样,用自己的骨气书写出一曲曲的人间正气歌。做人就应该像他们那样,调得身体 ? 软硬 ? 度,不要傲气要骨气。

” 作者引用名言作为结尾,干脆利落,发人深思。在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一定要遵循准确、贴切、自然的原则,要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恰当地加以选择和运用,切忌为引用而引用,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

6.你还知道哪些诗句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唐)贾岛《剑客》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唐)罗隐《雪》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宋)欧阳修《画眉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7.我想学写诗,介绍一下古诗和现代诗的写作方法

古代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一般都先学近体诗,因为古体诗好像很难写得好(反正我一窍不通,跟李白学学吧,呵呵)。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较严格,要求押韵,合平仄。律诗还要求对仗。押韵有很多讲究,初学者一般很难做好,即使学了几年也做不出标准的古诗,因为很多古代字的发音和现代的不同。只需要按现代的发音做的就行了。古诗体裁有绝句和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律诗有八句、十句、十二句或以上,十句以上称为排律或长律。绝句和律诗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五言是五个字,七言是七个字的。

要学诗,先会辨平仄,不然一切都是空话。(用学前班就学的话说吧)平仄包括第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第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五言诗的平仄有两种形式……我就不打了,重复的很麻烦啊。你搜一下百度吧,一大堆,你看懂了就可以随便实施了。

8.诗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亲爱的楼主,很高兴为你解答,以下为我的答案

1、烘托、衬托

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是两方面的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

2、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3、渲染

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4、虚实结合

此外还有白描、细节、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观察角度变化等描写手法。

具体请见

/blog/static/437477952011111481356852/

望采纳,O(∩_∩)O~

9.诗歌的写作方法有那些

艺术地组合与叠加多个意象

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诗人常常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将采撷来的意象进行0心的组合与叠加,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诗歌组构意象时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感觉挪移

感觉挪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在诗歌创作中,通感的运用也极为频繁。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通感也就成了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何其芳《圆月夜》:“你的声音柔美如天使雪白之手臂。” “柔美的声音”如“雪白的手臂”这是以视觉来写听觉;郭沫若《新月与白云》:“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能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 既有以味觉写视觉(“白云”是“解渴的凌冰”),也有用触觉写心灵感觉(“火一样的焦心”)。当诗人的各种感觉沟通后,诗中的意象常常出现奇妙的组合,诗歌也变得摇曳多姿,韵味实足。

色彩错杂

诗人在组合诗歌意象时,常常将许多颜色错杂在一起,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呈现繁复的诗意。如何其芳的《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以“红”与“白”两种颜色来比喻欢乐;穆旦的《野兽》:“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三种颜色交错出一个极富野性的兽类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呈给你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 “黄色”的土地,“紫色”的灵魂,两种颜色非常富有艺术表现力,它们组合在一起,将贫寒土地上生存的、受尽了生活折磨和鞭打的保姆形象准确地描画出来。

博喻与铺陈

所谓博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个事物意象,以各不相同的喻体来喻指同一个本体,如:“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 ,分别以“年轻的笑”、“蕴藏的爱”、“原封的酒”、“未完成的理想”、“正待燃烧的心”来比喻含苞欲放的花蕾;再如:“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用四个比喻句写出“思念”的各种意蕴。

所谓铺陈,就是对同一事物意象从不同侧面反复铺写,以达到意义强化和情绪渲染的目的,如:“网撒在河上。/网住了月光嘛?/网住了河水嘛?/还是网住了风?/呵,什么都网不住!/但网住的是一江春水的柔情,/网住了鱼虾,/网住了梦,/网住了夜来迎接黎明。” 用两个疑问句和四个陈述句来写渔网的“网住”,表达效果异常突出。

悖谬与突反

悖谬可以说是诗歌中独特的表达手段,所谓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美效果。如“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 “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 ,等等。这些语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并置在一处,表面看来似乎违反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逻辑,但实际上符合了心理世界的体验真实,它们的出现,使诗歌呈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所谓突反,就是诗歌首先围绕一个核心的意象,使用若干相近的意象将诗意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等到核心意象的烘托和诗意的渲染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拈出一个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象,“卒章显意”,从而将前面的诗意全面颠覆。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前面六句极力铺写汹涌海浪对礁石的扑打与摧折,最后两句写了礁石对待海浪摧折的泰然处之,一个勇敢面对逆境、敢于克服重重苦难的英雄形象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突反的使用强化了诗歌语言的“出其不意”特征,也增强了其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10.诗词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