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的绝句这首诗的解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出自:《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原文: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 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 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2.绝句全文意思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一、全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杜甫的绝句赏析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碧绿的江水随风荡漾,几只鸥鸟轻快的掠过水面,在碧波的映衬下,它们的羽毛显得愈发洁白;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红艳艳的鲜花漫山遍野,在青山的衬托下,那花儿红得好似燃烧的火。好一派怡人的风光!然而我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我只想到:岁月如水,归期遥遥,今年的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了,可是哪一天才是我回到家乡的日子呢? 主旨: 本诗是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赏析: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春光融洽,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归心似箭。思归的感伤并未从情景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殷切的思乡之情,别具韵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写此诗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点明作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4.古诗鉴赏 《绝句》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5.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这首诗 鉴赏一二句是粗笔写轮廓,三四句是工笔造主题. 起句写日,从空间上日在天上,故须从上写起,还因为春天的一切变化,太阳变暖这主要因素,是在勾勒大的轮廓.初春时太阳升起得晚一些,故称迟日,春日普照,一“丽”点染江山,日上虽迟,但很有力道. 二句写风,从空间上风在天与地之间,另外春风是春天风物变化的重要因素.春风吹过、花草焕发生机,馨香随风传播,五个字,有因有果有过程,有画面,有韵律,有动感,令人如临其境,浮想联篇,绝妙,比起很多人写春天的一两百字都有艺术效果. 三四句主要写地,在空间上,地在最下,在因果上,有了春日和春风,才会有大地的诸般变化,可以说一二句是三四句的果.在具体的描写上,三四句,是抓住了地的最主要的特征写,春天随着地表升温,冰雪融化,化土为泥,故有“泥融”,河湖之中的沙洲才会“沙暖”.“泥融”是因,“归燕子”是果,同时“归”亦是过程;“沙暖”是因,“睡鸳鸯”是果,同时睡还是一种状态.泥融土湿,燕子归来,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忙忙碌碌,好不热闹,是动;沙滩暖软,鸳鸯浴罢,轻轻酣睡,怡然恬淡,是静.动静互衬,让人感受到不同的美,别开生面. 同时,在整体构造上,一二句是因,三四句是果. 是对春天自然界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的赞美与想往,也表达了作者初得安居的悠闲的心情. 这首五言绝句,画面明丽,结构严谨,粗细相得,动静相宜.语言通俗流畅,景物清新明丽,浑然天成,是杜甫诗中不可多得的生动雅致的作品. 6.杜甫绝句诗歌鉴赏赏析一: 杜甫世称杜少陵,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这首诗是杜甫广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四句诗一句一景,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 《唐宋诗醇》:“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着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而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赏析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写的《绝句》。 全诗: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伯东吴万里船。 杜甫晚年,住在西郊的浣花溪旁。这一天,风和日暖,天朗气清,他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世界的景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 意思是:只有两个黄鹂,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谁唱的歌动听。水边上的沙滩上,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他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生的,飞行的,静止地,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赏析三: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1303639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7.求杜甫《绝句》的赏析1、第一首: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2、描写早春景象。四句诗描绘四幅图景,分开来如四扇条屏,合在一起又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扩展资料: 全诗的意思: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杜甫《绝句二首》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杜甫《绝句四首》 译文:两只黄鹂在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6465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绝句二首 百度百科-绝句四首 8.杜甫的绝句赏析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点评〗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 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注释】 ①逾:同“愈”,更加。 ②然,同“燃”。 【品评】 前两句用对偶法写眼前景。洁白的水鸟从碧绿的江面掠过,火红的花朵在 青翠的山间开放,四景四色,绚丽夺目。但四景又非平列,其侧重点在于用反 衬法突出花鸟。“逾白”一词,兼含对比与递进双重作用,表现白鸟因碧江衬 底而更增亮度。“欲然”一词,兼用拟人和隐喻两种技法,表现花朵因青山衬 底而红光闪耀,即将燃烧起来。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天然图画。既是山水画,又是花鸟画。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 (764),诗人住在成都草堂。草堂一带的自然风光,一 年四季都在变化。前两句所写,乃是暮春景色。看到这暮春景色,当然感到美, 但更突出的感触是:又一个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于是出人意外地写出后两句。 对照先一年春天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所写的“青春作伴好还乡”,便能 理解“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所蕴含的情感波涛。 看着办。 9.绝句这首诗其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山峦可睹,遥望峰巅,尚有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美不胜收,令人赞叹。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流畅自 然,一点儿也没有雕琢之感。因为贯穿始终的是诗人的心绪,一开始写 草堂的春色,情绪是怡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 现,触动了他的乡情。诗人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复杂细致的心情, 正是此诗的主旨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