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上册的古诗翻译(人教版)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2.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译文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信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中没能表达清楚,捎信的人要走了,我又把信打开.3.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译文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 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2.急需古诗的译文《蜀中九日》的译文《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译文】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却奈痴情的鸿雁在此时从我的家乡翩翩飞来.【赏析】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3.初一《古诗五首》的翻译谁有观沧海 《曹操·步出厦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English version: THE SEA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 Tress on trees, from peak to peak, Grass on grass, lush far and night, Autumn winds blow drear and bleak,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 Sun by day,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to sleep.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 I sing this poem in sheer delight.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次:停歇,这里指停船.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②风正:指顺风. ③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残夜:夜。 4.唐诗的译文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出自蜀先主庙[刘禹锡] 1.英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语先生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吴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这里是借曹操的话赞美刘备. 2.凛然:令人肃然起敬的样子. 意思是刘备震惊天下的英雄气概虽然经历了千秋万载,但是仍然让人崇敬.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出自古意[李颀] 1.羌(qiang枪):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族名,在今甘肃、四川境内。羌笛:即羌族人所吹的笛子,也就是现在人们常吹的那种笛子。出塞声作战时羌笛吹奏的军乐声. 2.三军:古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三军即三万七千五百人,这里是军队的通称。也有前军,中军,后军之说. 意思是三军出塞之时听到笛声,无不思念亲人,泪如雨下.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1.故林:故园,故乡。相识多:指回到故乡后有许多旧日相识的亲友. 2.昨日:指刚刚过去的日子,也可泛指过去。 连上两句是说,回到故乡虽有许多旧日亲友的聚晤,但刚刚罢了官的心情将是怎样的呢?这是作者为友人担忧.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1.乌:乌鸦。半飞:分飞. 2.凄:冷,作动词用,这里是指秋夜霜冻的寒气侵袭. 意思是月光清照城头,只见乌鸦分飞,万物萧索,秋夜霜寒,树木为之凋零,何况单衣如何抵挡寒风.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1.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2.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意思是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我也坐船回鹿门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安能;哪能,岂能。摧眉折腰:低眉恋腰。事:侍奉,伺候。权贵:指有权势的贵族官僚,即封建统治者. 2.不得:不能。开心颜:心情愉快,脸上露出笑容. 意思是怎么能让我弯下一身傲骨,向统治者低头哈腰,如果那样,恐怕我再不能露出笑容.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君:指金陵子弟。东流水:指在金陵北面向东奔流的长江. 2.别意:离别的情意。之:指东流水. 意思是请你问问那日夜东流的长江,和我离别之意谁更长? 5.古诗的解释咏柳⑴ 【唐】 贺知章 碧玉⑵妆⑶成一树⑷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词语解释】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诗文赏析】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 二月⑺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 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春景晓景》 惠崇是宋代能诗善画的僧人。 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苇。 第一句写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 这首题画诗,除了写了以上画面上有的景物,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这些都不是目能所见,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而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罗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较高。 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 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 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构思新巧,风格清新活泼 ,平易自然。 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家。 晓出 : 早晨走出。 净慈寺 : 西湖边上得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 : 作者的朋友。 毕竟 : 到底。 西湖 :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西。 四时 : 四季。 别样 : 特别,异常。 6.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写作背景: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 7.请求古诗译文请求古诗:登幽州台歌,终南别业,宣州谢朓楼饯别校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原文与译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与译文 原文 译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韵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今译)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Translated Text 译文 原文 Original Text 终南别业: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译文 原文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 ,诗歌亦清发隽秀.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相见欢 译文]林花调谢,失去了春天的艳红,未免过于匆匆.无奈摧残她的,有那朝来的寒雨和晚来的风.风雨中的残花,像女子脸带胭脂把泪淌,使人迷醉,更不知何时才能重逢?人生长恨,自象那流水长向东.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日出.不怕有云彩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站的很高.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