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的煎的意思 注意是煎的意思 还有一点古诗词1、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煎引申为逼迫 2、我信步地踏在小山上,感觉非常寂静,那种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美好。在安静的山岭里,一丝丝春风抚过,几朵芬芳的桂花在微风的伴随下,轻轻地飘落在地上。拾起来放进鼻尖,那种香味简直沁人心脾,十里飘香啊!慢慢的,月亮出来了,她朦朦胧胧的,好似一个害羞的少女。月亮发出了柔媚的光芒,是如此的柔和,像一个小公主那样的含蓄,可爱。让你感到惊奇的是,如此温柔的月亮小妹妹却惊醒了几只正在休息的鸟儿呢!鸟儿们惊醒后,便揉了揉眼睛,热闹起来了。有的在热情地跟月亮打招呼,有的在津津有味地讲故事给月亮听,有的在静静地欣赏着月亮妹妹动人的美貌。瞧,多是快乐啊!过了好一会儿,鸟儿们也累了,陆陆续续地挨在树枝旁边睡着了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2.七步诗中的燃、泣、煎是什么意思燃,就是燃烧,生火做饭煮豆子的意思 泣,就是哭泣的意思 煎,就是用火苗舔着烧的意思,也是引申为相互煎熬的意思。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 就是点燃豆秸煮豆子 豆在釜中泣 豆子在釜中哭泣 本身同根生 本来就是同一个跟上长出来的 相煎何太急 为什么这么急着互相争斗呢 《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3.盘点古诗词中的“吃货”都有哪些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老百姓来说,吃绝对是头等大事。 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无时无刻不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斗转星移,朝代更替,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向往,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因嗜吃而名垂青史的并不多见,苏东坡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吃货!苏东坡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如意,说到底他还是个文人性情,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在朝堂上乱说话,所以经常触怒龙颜,或者得罪同僚,于是便数次被贬官,一般人被这么祸害,早就死了,不过苏东坡倒是看得很开,正好借着被贬的机会四处游历,大吃特吃,得啥吃啥,从不挑食,不但吃,还作诗作词,还发明新的菜肴,用美食填补官场上的空虚寂寞冷,老百姓未必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了解苏东坡的诗词,但几乎没人不知道以苏东坡命名的美味佳肴,一生随遇而安,活得真实自在,这个吃货的称号当之无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吃货的鼻祖苏东坡都在美食界干了些啥惊天动地的事儿吧。 东坡肉:1080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地区),因为宋代猪太多了,当地的老百姓都不稀罕吃了,苏东坡于是发起了一场复兴猪肉的革命。东坡肉据说是苏东坡与朋友下棋,忘了炉上炖着猪肉,结果误打误撞发明的,有诗为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现在的东坡肉讲究选择上好的五花肉,经过大火沸煮,再加冷水去沫,然后再大火沸煮之后文火慢炖而成,东坡肉汁多肉嫩,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入口带有淡淡的甜味,可谓色香味俱全,任你是面对肥肉如何的岿然不动,也很难抵御这样美味的诱惑。东坡饼:还是苏东坡在黄州期间,经常去黄州的安国寺与那里的和尚唠嗑,因为知道苏东坡喜欢吃油酥类的食品,所以和尚就用精致的千层油酥饼款待他,苏东坡又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良,后人将这种饼命名为东坡饼,算是给东坡冠了名。 这种饼用上等细面粉做成蟠龙状,和麻油煎炸,片片如薄丝条,然后撒上雪花白糖,香甜酥脆,落口消融,风味不同凡响,现在已经是湖北当地的一道名小吃了。后世有诗云:门泊战船忆公瑾,吾来茶话续东坡 东坡肘子:这次苏东坡又被贬回老家四川眉州去了,他老婆王弗在家炖肘子不小心糊了,赶忙加进各种配料再烹煮以掩饰焦味,不料歪打正着,反而炖出了这道名菜,所以这道菜名是苏东坡侵权盗用了他老婆的名字。 现在这道菜已经成为四川名菜,酱红的色泽,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特别是肘子富含胶原蛋白,也是一款绝佳的美容食品。东坡豆腐:苏东坡被贬至江苏镇江时,与当地金山寺的佛印和尚相投,经常一起开怀畅饮。 苏东坡在一次和佛印和尚的佛经PK赛中败下阵来,值得下厨做素斋给佛印吃,于是创立了这道东坡豆腐,并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 后来他被贬到哪里,这道菜就流传到了当地。这道菜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裹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来;然后在锅内放油、笋片、香菇和各种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 东坡豆腐外形酱红,质嫩色艳,鲜香味醇,营养丰富,是素食中的精品。东坡鱼:苏东坡很喜欢吃鱼,也经常给自己做鱼吃,只要是鱼类,他几乎来者不拒,吃过鲤鱼、鳊鱼、黑头鱼、墨鱼、鳜鱼、鲈鱼、鲍鱼等等,甚至连剧毒的河豚也敢吃,总之凡是水里游的,他一样都不落下,吃High了还作诗,完全是一个吃货的本色演出: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所以各地有各种以东坡命名的鱼,不过以黄州的这道东坡鱼最为出名。 先用盐腌渍一下鱼,肚里塞上大白菜叶,然后将鱼与葱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酱油和料酒焖煮。在起锅前,将切细橘皮撒在鱼上,盛盘上桌。 东坡羹:现在流传最广的是东坡肉、东坡肘子之类的,其实苏东坡非常注重养生,生平更喜欢素食。他还未踏入仕途的时候,是个爱吃的穷鬼,除了寒窗苦读,闲暇的时间就和老婆一起研究各种吃。 在宋朝,菜羹仍然是平常人家的主要食品,富人吃肉羹,而像苏东坡这样的穷人就将萝卜、大头菜、芥菜等蔬菜和豆粉混在一起熬煮,因为在油和火候上掌握得很好,所以这道羹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有利于消化,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也难怪苏东坡会自豪地在《东坡志林》中写道: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 好菜一定要配好酒才行,苏东坡自己还捣鼓着酿酒,在黄州酿米酒,在定州酿松酒,在惠州酿桂酒,在海南酿“真一酒”,他的诗词中也时时飘散着美酒的芳香,虽有借酒消愁之嫌,但更多时候却是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坡。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后来,苏东坡又被贬了,并且更远了,跑到海南岛上去了,不过他还是自得其乐,在岛上痛喝椰汁,还把椰子壳做成帽子戴在脑袋上;当然,美味的海鲜也不能错过,他还学会了烹饪牡蛎,并且向朋友写信炫耀道:无令中朝大夫知。 4.古诗词里的"捣衣"是什么典故捣衣 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宋李煜《捣练子令》词:“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