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表达父母对孩子祝福、期望的句子有哪些1.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郑燮 译文: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2. 立志欲坚锐,成功在久不在速。——《论治体札子》张孝祥 译文:树立志向在于坚持不在于锋芒毕露,成功在于长久不在于迅速。 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译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4. 老子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盱眙行》刘过 译文:沧海可以被填满山可以被移走 男儿的志气应当像这样 5.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之八刘禹锡 译文: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6.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孟郊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2.有哪些表达父母对我们的希望的诗句1、《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 《母别子》 唐代: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3、《思母》 宋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4、《献钱尚父》 唐代: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5、《戏呈孔毅父》 宋代:黄庭坚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3.描述父亲期待孩子降临的诗句有哪些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3.父爱如山。 4.母爱之爱,春天常在。 5.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 6.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 。 7.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 奥利弗·温戴尔·荷马 。 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9.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2. 诗句,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宋元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后,诗句内容逐渐扩充和演绎,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诗句演变成没有了字数的限制的自由体诗歌。 4.关于父母对儿女希望的名言有哪些父善教子者,教子孩提。 ——林 逋 鞭管之下,有贤士乎? ——方孝儒 大多数人当父母很久以后才不是孩子。 ——佚 名 难道做父母的到头来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任凭子女自行其事,不予劝阻,不加指导吗?不,生活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做父母的担负着悉心指导子女这一极其复杂而又细微的重任,不应该力图我们的个性去影响孩子或把我们的愿望强加于他们。 ——甘地夫人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吴楚才 个性的造就由婴孩时开始,一直继续到老死。 ——艾子林娜·罗斯福 如果你担心年轻的一代会变成什么,答案是他们会继续成长,并且开始担忧更年轻的一代。 ——罗杰·艾伦 开明教育是使人们的思维成为一种能够自由发挥的令人愉快的场所。——佚 名 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池田大作 青年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时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也许有着特殊兴趣和才能的领域,而去屈从父母或保护人的愿望。这种痛苦的选择往往足以压抑他们的热情和对人生的乐趣。这对社会来说是在已经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个消极因素,而不是增加一份生气勃勃的力量。——甘地夫人 父慈于?家有败子。 —— 宋 祁 教育是让孩子们对知识渴求,而不是让知识追逐孩子们。——佚 名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变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池田大作 5.形容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诗句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母爱篇: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拥男牧榻Ê且黄哪?(英国)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9656362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 ---高尔基 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现在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6.表现父母对子女或子女对父母的诗句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讴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 早在《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 而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连不识字的妇孺都会记诵不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 《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 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 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接着,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 “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 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义也更深刻和积极。 此外,就诗的艺术性看,有两点值得注意。 这既是“雅俗共赏”的一个原因,也可窥见诗人的艺术探索之一斑。 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 共鸣,是文艺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浓烈感情融注在作品中而使读者觉着是淡然地传达出来的。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诗人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 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文艺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怕是一瞬间的。一个作品的撞击力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回应力应该是适度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 作品没有提供特定的背景、环境及其他,但蕴藏的故乡之思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淡淡的说出,引起了至今千年的共鸣。《游子吟》使浓烈深厚的感情“轻描淡写”似地传达出来,在读者心理上,引起震动,像山泉沁入心脾,给人以某种满足、慰藉和感奋。 总之,这首诗的情思、哀愁、艺术氛围都是淡淡的,然而人们却从中产生共鸣,引起反思和感奋。 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 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着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总之,这首抒情小诗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称得起广泛流传千古不朽之作。而恋母、思乡、念国,似在人们情感上一脉相承而呈现阶梯性或说档次,因此这首小诗,在今天更能激起海外同胞思乡念国的情感,产生特殊的反响,那么,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上的探索也就有更值得注意的东西了。 7.表达父母对儿女的一片苦心的诗句1. 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2.《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3.《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4.《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12、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