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首古诗要注释和赏析赏析不要太多少一点赏析不要那么多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江 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 2.谁有四句古诗词以及注解(解释)啊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文大意: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否 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文大意:春天的早上,我睡得特别香甜,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我听见了处处的鸟鸣.昨夜风雨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不知道花儿被风雨吹落、打落了多少!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文大意: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所见【清-袁牧】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文大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文大意: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文大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文大意: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文大意: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文大意: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文大意:原野上青草郁郁葱葱,鲜活又茂盛.年年岁岁,枯萎了复又苍翠.野火再猛,也烧不尽.春风一吹,青草复生.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文大意: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文大意: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3.古诗解释谁给我几首古诗,要有解释和注释,还要翻译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呜。 赏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呜,大雨倾盆。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 晓 日 [唐朝]韩偓① 天际②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③日观④三更后,首送金乌⑤上碧空。 【注释】 ①韩偓:(842-923) 字致尧,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 ②天际:天边。 ③须:等到。 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⑤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赏析】 正值日出之时,诗人于晨间立于江边,天东边,朝霞映入江中,水面上似有万条金蛇在舞动着;红日彤彤,江水澹澹,一时间,天地似乎都染成了红色;的确,在江边观日,每当红日喷簿而出,霞光万道时,那气势,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山中景 释英 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 赏析:把炎炎夏天,深山中阴凉无比,城池里炎热难当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4.求唐诗之路所有的诗和注解“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 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 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 《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 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 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 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 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5.20首古诗加注释古诗太多了,列举20首,以供参考: 1:早春 (唐朝)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词语注释)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最是――正是。 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绝胜――远远胜过。 译文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2:春日(宋朝)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词语注释) 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寻芳:游春,踏青。 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滨:水边。 译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3:晚春 (唐朝)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词语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4:山亭夏日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词语注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 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词语注释) 晓出:太阳刚升起。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毕竟: 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不一样 接天:与天空接在一起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6:有约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词语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7: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朝)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词语解释】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是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译文 宣城,这座被江水环护的城市,就好像是坐落在一幅美妙的画里。 山色欲晚,登楼远望,晴空高旷,景色是如此的清爽宜人。 两条河水分外澄清,明净如镜,夹城而流。 两座桥横卧溪上,好似彩虹飞落。 晚炊袅袅,橘柚深碧,像笼上了深秋的寒意。 秋色渐深,那泛黄的梧桐,老的苍劲遒俊。 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北楼上,迎风怀念着当年谢朓的一杯幽情? 8:秋风引 (中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词语注释】 ⑴至:到。 ⑵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译文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9:渔家傲 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语注释) ①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 6.古诗和它的注解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7.带注释的5首古诗,带注释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点评: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人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秋风引:即秋风曲。 (2)萧萧:风声。 (3)孤客:独自在外客居的人,此作者自指。 [译文] 秋风从何处吹来?萧萧之声送走雁群。 清晨吹入庭前树木,羁旅他乡的我最先敏感地听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 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 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