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对现代人有什么好处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的小说,我们有着太多的古人文化遗产,那种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是没有哪个民族可以比拟的、超越的!尤其是国学的博大浩瀚,国学思想的深邃旷达,应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现如今于丹的论语解说被追捧,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也就不足为怪了。每次感知古诗词语韵的琅琅上口,思想的包容万象,我们都如听琴瑟之音,如和萧筝之韵,如沐清风细雨,那份陶醉与美感,那份心动与达意,那份润泽与温暖,是所有的现代文字都不可比拟的! 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劳累了太多的人,现代人自然也就生了许多的浮躁之气。疲于奔命的现代人,忙于生计的现代人,如果能静下心来读几篇古文,诵几首古诗词,未尝不是修身养性的好选择——书香雅意,尤其是古文的美韵旷达,可以祛除我们熏染的铜臭与世俗,可以润泽我们干涸的心灵与思想,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情感与心动…… 古人自然是俱往也,但古文却流芳百世让人醉! 2.关于误解的古诗1.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2.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3.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4.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5.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6.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7.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8.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9.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0.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11.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 12.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3.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14.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15.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16.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17.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18.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9.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 3.难道现代人无法真正欣赏到古代的诗歌其实我觉得对于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更多的,其实不会去关心所谓的平仄和韵律,也关心不了! 一般的现代人,不是因为感受到了格律而觉得古诗美,而是因为那是古诗所以才感受到了“格律”。 真正深入的了解,很难,也很不现实——比如唐朝的格律诗之所以那么发达,是因为那时候科举考的就是格律,就像现在英语四六级之所以这么发达一样。 格律和平仄的问题,并不能单单是一个欣赏能力的问题。 至于你说的“现代人无法真正欣赏到古代的诗歌”,倒也不至于达到“无法”的地步,但是欣赏能力确实在“退化”,一部分原因你也说了,就是古今读音上的差异。 另一部分原因,就是没这个必要。 古诗词,已经变成了一种并不重要的文化,可有可无,完全就像是个人的爱好一样,学校或者说国家并没有硬性规定:古诗词不通过4级的无法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吧? 再一个问题,现代人的欣赏能力在退化,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毕竟:古诗,是“古”诗! 如果现代人还是能够像古代人一样欣赏古诗,那才真的奇怪了,不是吗?呵呵…… 所以我个人觉得: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其实不是单纯的因为古今异音或者格律的繁琐,而是因为——时代在变。 4.现代人写古诗词,如何对待古诗词中的格律问题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对待格律,人各有看法. 主要分两类人:一种是不懂格律的人不愿意去学格律的人,他写的格律诗,也不算是格律诗.他有三种理由:一是以创新的角度;二是以内容为上,格律次之的角度.三是以时代为步,斥他人顽古不灵. 二是不懂格律他却坚持去学习格律的人,他写格律诗,是真正的格律诗.他有三种理由:1.诗体要求为之,不按格律则不是;2.没有格律之诗,恰如人之无衣.内容须寓于格律内.3.传承真正的中华诗歌传统,不然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末句之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