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形容“河岸”的诗句1. 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绕佛阁》 2. 河岸微退落,柳影微雕疏。年代: 唐 作者: 杜牧《秋岸》 3. 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绕佛阁》 4. 家寄征河岸,征人几岁游。年代: 唐 作者: 张仲素《春江曲二首》 5. 匹马黄河岸,射雕清霜天。年代: 唐 作者: 孟郊《送卢汀侍御归天德幕》 6. 访寺临河岸,开楼见海山。年代: 唐 作者: 喻凫《送石贲归吴兴》 7. 笠漫河岸雪,衣着虢城钟。年代: 唐 作者: 李洞《越公上人洛中归寄南孟家兄弟》 8. 河岸春生绿,斋扉雨送昏。年代: 宋 作者: 陆游《立春前后连日风雨》 9. 铁牛鞭起黄河岸,大洋海底食珊瑚。年代: 宋 作者: 释嗣宗《颂古二十六首》 10. 河岸风樯远,村陂牧笛长。年代: 宋 作者: 陆游《明日又来天微阴再赋》 11. 释义以及人物简介 1. 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2.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4.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5.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6. 孟郊,唐代诗人,汉族。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2.有哪些形容“河岸”的诗句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 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绕佛阁》河岸微退落,柳影微雕疏。年代: 唐 作者: 杜牧《秋岸》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 年代: 宋 作者: 周邦彦《绕佛阁》家寄征河岸,征人几岁游。年代: 唐 作者: 张仲素《春江曲二首》匹马黄河岸,射雕清霜天。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送卢汀侍御归天德幕》访寺临河岸,开楼见海山。年代: 唐 作者: 喻凫《送石贲归吴兴》笠漫河岸雪,衣着虢城钟。 年代: 唐 作者: 李洞《越公上人洛中归寄南孟家兄弟》河岸春生绿,斋扉雨送昏。年代: 宋 作者: 陆游《立春前后连日风雨》铁牛鞭起黄河岸,大洋海底食珊瑚。 年代: 宋 作者: 释嗣宗《颂古二十六首》河岸风樯远,村陂牧笛长。年代: 宋 作者: 陆游《明日又来天微阴再赋》释义以及人物简介 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集》传世。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集》传世。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孟郊,唐代诗人,汉族。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3.描写边塞苍茫的诗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王昌龄及其《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王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补校书郎。 二十二年(727年),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尉,迁江宁丞。 因后来被贬为龙标尉,世人又称他王龙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事,王避乱返乡,被剌史闾邱晓所杀。 王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天子”之美誉。其绝句成就尤高。 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鲜活。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一般用以写军旅战争事。唐太宗到玄宗时,对外用武颇盛,有抗击外族入侵之战,亦有开疆拓土之战。 因此盛唐诗人描写边塞的诗很多。边塞诗有反映积极立功、保家卫国的作品,这对于抗击外族入侵之战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反映思乡厌战情绪的作品,这种对开疆拓土之战中朝廷过分的穷兵黩武的反对,无疑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对身当其境的战士,更是如此。 这种复杂的心理,在王昌龄这一组诗中得到忠实的反映。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有“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征人夫妇别离之苦、思念之情。 一至三首是后者,四至六首是前者,第七首则是对塞外战场景色的白描!在同一以军旅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中,能够充分注意到题材的复杂性,用多样的不同的手法描写,表明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艺术技巧的纯熟高超。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 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 4.黄鹤楼中描写世事苍茫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5.描写边塞苍茫的诗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王昌龄及其《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王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补校书郎。 二十二年(727年),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尉,迁江宁丞。 因后来被贬为龙标尉,世人又称他王龙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事,王避乱返乡,被剌史闾邱晓所杀。 王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天子”之美誉。其绝句成就尤高。 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鲜活。明王世贞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一般用以写军旅战争事。唐太宗到玄宗时,对外用武颇盛,有抗击外族入侵之战,亦有开疆拓土之战。 因此盛唐诗人描写边塞的诗很多。边塞诗有反映积极立功、保家卫国的作品,这对于抗击外族入侵之战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反映思乡厌战情绪的作品,这种对开疆拓土之战中朝廷过分的穷兵黩武的反对,无疑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对身当其境的战士,更是如此。 这种复杂的心理,在王昌龄这一组诗中得到忠实的反映。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有“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征人夫妇别离之苦、思念之情。 一至三首是后者,四至六首是前者,第七首则是对塞外战场景色的白描!在同一以军旅战争为主题的作品中,能够充分注意到题材的复杂性,用多样的不同的手法描写,表明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艺术技巧的纯熟高超。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 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