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鸿雁”的意象是什么原发布者:刘清华 古诗词意象鸿雁 古诗词意象鸿雁趾间有蹼,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大型候鸟,也叫“大雁”。每当秋冬季节,古诗词意象鸿雁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域都可以看到雁阵飞过的景象。正因为如此,它被人们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1.借代书信 鸿雁作为书信的代称,典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从此,它就成了书信的雅称。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李白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寄托思乡 鸿雁定期往返于南北方,使许多滞留外乡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限忧思。诗人借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隋朝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诗人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借此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唐代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生发出“乡书何处达★训练 2.古诗文中鸟的意向古诗文中鸟的意向 鹃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魄等。 《华阳国志·蜀志》载:“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子规鸟鸣,蜀人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也许因此,人们总是把杜鹃声与“悲伤”、“思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如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来未抵人间离别。”词人用杜鹃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伤感之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子规声声,仿佛呼叫着“不如归去”,然而,迁客却仍要远行,这是令人何等的伤情?作者正是借子规的啼声,来衬托自己的愁心。表达了对友人受贬的无限同情。 燕 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成双成对的燕子,引起有情人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燕子依旧,物是人非,更易使人产生时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而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像燕无家可归一样,成了无根之人。南唐后主、亡国之君李煜,眼看燕子归来,和泪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 鸿雁 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人新年感物华。” 赵嘏《长安望秋》:“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鹧鸪 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在诗词中,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对着江边的暮色无限惆怅,深山里又传来鹧鸪鸟悲苦的叫声。黄升《月照梨花》中:“不知郎马何处,烟草凄迷,鹧鸪啼。” “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的叫声,也是少妇的心声。“鹧鸪啼”,含蓄地表达了情系郎君,翘首盼郎归的心情。 乌鸦 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过去的事情不堪回首,今天,飞集在敌人庙里的乌鸦争食剩余祭品,祭鼓频敲。 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收复中原的不满。 黄鹂 黄鹂声脆,易使人喜。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欢愉开朗的胸怀闻黄鹂声便知;晏殊“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农家春游之乐跃然纸上。 这个叫做意象,是中国古诗文常用的~~~。 3.诗歌里酒 鸿雁 双鲤 长亭的意向【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4.鸿雁在古诗词中有什么象征意义鸿雁来指代书信。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白话释义: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 文章赏析: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 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5.燕和雁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特别被古人青睐,意象颇为丰盛:或惜春悲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如《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仁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此诗为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之作,对后代的送别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首诗中,燕子意象传达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离愁之感。在诗的前三章都是以飞翔的燕子起兴,“燕燕于飞”为全诗烘托出离别时恋恋不舍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别离的愁苦哀伤。 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连燕子都是这么富有深厚的情感,更何况人呢。 随着诗歌的发展,它的意蕴在诗词中都有更丰富的体现。 诗如《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借飞燕双双衔泥巢屋的美妙诗句,传达与诗人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朱筠在《古诗十九首说》中说真是“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6."鸿雁""鹧鸪"意象的意思鹧鸪——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迁客骚人寓鹧鸪以深情,表已之意也。有诗为证:“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时,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泪,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此为晚唐诗人郑谷之作,以品貌,时节,环境,意象入手,鹧鸪之寓意,所言殆尽。暮雨黄昏,鹧鸪声里,游子佳人离愁别绪,怎一愁字了得? 一曰离别。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借以常喻惜惜别情。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曰悲情。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曰爱情。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意象如同“燕子”“鸳鸯”。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四曰相思。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移情换景。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这里有鸿雁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