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一首古诗词,形容少年不知愁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2.有首诗是形容少年不知烦恼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3.形容年少的诗句少年不知愁滋味。 却道新凉好个秋。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桥北桥南千万条,恨伊张绪不相饶。 金羁白马临风望,认得羊家静婉腰。 4.描述“愁”的诗句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3、愁情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4、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7、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9、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10、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11、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13、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15、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16、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7、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18、不怕银钢深秀户,只愁风断清衣渡(陆游《蝶恋花》) 19、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20、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1、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22、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23、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24、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25、春日酿成愁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柳如是《金明池》) 26、忆从前,一点东风,风隔着垂帘,眉儿愁苦(柳如是《金明池》) 27、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屈大均《鹊踏枝》) 28、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谁寻(朱彝尊《高阳台》) 29、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30、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 31、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蒋春霖《柳梢青》) 32、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王鹏运《浪淘沙》) 33、愁望春归,春归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 34、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5.比喻“愁”的诗句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万俟咏《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蒋春霖《柳梢青》) 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王鹏运《浪淘沙》) 愁望春归,春归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 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 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