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父母言行影响孩子的成语有哪些言传身教[ yán chuán shēn jiào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 处 《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例 句 好的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才能领导大家共同奋斗。 潜移默化[ qián yí mò huà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出 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例 句 1.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越高,对读者~的力量也越大。 上梁不正下梁歪[ shàng liáng bù zhèng xià liáng wāi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出 处 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耳濡目染 [ ěr rú mù rǎn ] 濡:沾湿;染:沾染。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 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例 句 1.小明父母是美术工作者,他平时~,从小就喜欢绘画。 身体力行 [ shēn tǐ lì xíng ] 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出 处 《淮南子·泛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 2.写父母对子女很严厉的诗句有哪些啊幼学·家教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 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 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 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 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 3.写父母对子女很严厉的诗句有哪些啊幼学·家教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 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 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 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 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 4.描写约束自身言行的诗句有哪些描写约束自身言行的诗句有: 1. 名不可以虚求,贵不可以伪得。——《袁子正书政略》 2. 多行不义必自毖。——《左传》 3.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5. 利令智昏。——《古今格言利害》 6. 官不可以私予人,人不可以私取官。——《晋书》 7.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8. 以细行律身,不可以细行取人。——魏源 9. 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陈弘谋 10. 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诚生信,勤生效。——李惺 代表诗: 《石灰吟》 【明代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 浑:全。 4.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作者简介】 1. 本名:于谦 2. 别称:于忠肃、于肃愍 3. 字号:字廷益 ,号节庵 4. 所处时代:明朝 5. 民族族群:汉族 6. 出生地:杭州钱塘 7. 出生时间:1398年5月13日 8. 去世时间:1457年2月16日 9. 主要作品:《石灰吟》,《节庵诗文稿》 10. 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 11. 官职:少保、兵部尚书 12. 追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13. 谥号:肃愍→忠肃 14. 称号:民族英雄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人物影响】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不仅如此,他的石灰吟也对后人影响很大。 【主要成就】 1.政治 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2.军事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3.文学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