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 朱熹,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②鉴: 镜子。 ③徘徊: 此处指来回闪动。 ④渠: 它,指方塘。 【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2.书法该如何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能量书法是“线”的艺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的载体。 一部完整的书法史承载着民族审美的历史和艺术创造的历史。对于书法家而言,书写的过程是情感的寄托、灵魂的净化。 以书法为表征的中国艺术,其核心是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人,是数千年文化化育的有道德、有风骨、有情操、有担当、有品格的文化主体。 ”“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流线,绵延、传承至今,从甲骨文、金文、简牍到纸张的书写,伴随着书体的演化,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书法之于中国文学,如两者的发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既往的书者或亲身于文学创作,或书录他人文学作品,这种形式构成了书法和文学在传达中华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互为发展的特色,并在书法的审美以及在此基础上起支配作用的文化传统、理论批判体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依据文学形式的不同,展览也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展示:一、以书写先秦文学作品为主。 对于《周易》《道德经》《论语》等经典,书家借不同的书体,尽力地体现贴近文意的书写表达;二、以唐代的诗歌为主要书写内容。唐诗内容丰富多样,从不同角度又诠释着不同时代人的心志。 书家基于此,也在领会诗者文心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内心情致;三、以宋词作为主要书写内容。人们形容“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人们也常用“无声的音乐”来形容书法。 由此,书家在对词意、节奏的欣赏和把握在其书写特点上亦有相应变化;四、以赋为主要书写内容。内容爽朗通畅的赋体,是书家宣情逸趣、体现书写节奏韵律的佳本。 尤其是长篇大赋,通过书家的表达,它带给观众不仅是文采上的洞晓世事,更是书写上的游心寓目;五、此部分选择元曲、明代小说以及清代楹联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为书写内容。其中,楹联作为书家选择书写内容的一种常态,伴随清代楹联文学的发展而获得广泛发展,楹联的书写特点在碑学的兴盛背景中,体现着有别以往的文化秉赋。 元曲亦有多种体裁,但书家较少涉及,明代小说较之于元曲而言,书家选书更是寥寥无几——这一方面,给书家在反映此类文学作品的文意上带来挑战,同时,也为文化的书写传播带来有意义的启示。 3.如何在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美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例如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