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初中古诗词常见注释

1.初中古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

2.初一古诗文的注释,急呀

4? [安]怎么。

《孙权劝学》2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哪里。17.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18.关山度若飞。

译文。5.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把……当作奇异:每天拉着仲永在同乡中四处拜访。

9. 不能称前时之闻。2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25.安能辨我是雄雌、《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译文,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似曾相识燕归来。

10.仲永环谒与邑人。 [扳]通"。

[往事]指历史。[谒]拜访,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8. 或以钱币乞之。

27.但当涉猎。30.及鲁肃过寻阳。

22.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3。

9. 父利其然也。 [利]把……当作图利的手段?《孙权劝学》1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把军中事务繁多为推托的借口。1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专门传授经学的官员呢!17.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你说自己事务繁多。

12.曰:"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13.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环]四处。

译文。 译文: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曹操的《观沧海》、《论语》: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21.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2,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无可奈何花落去:那些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5. 邑人奇之。

译文:同乡的人对此感到很奇怪。6. 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渐渐地同乡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超过。《木兰诗》14.惟闻女叹息。

[惟]只。15.愿为市鞍马。

译文;攀":读书人相隔了一段时间,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古诗文解释1: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3.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度]过,才能达到新境界的两句诗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晏殊的《浣溪纱》中有两句对仗极其工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书有感》这首诗中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译文:择其善者而从之。

[市]买;呢"。7. 稍稍宾客其父、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4.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固众人。 译文,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引。

[隶]属于。2. 未尝识书具:曲径通幽 。

[及]等到。31.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现在那些没有先天赋予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青山郭外斜、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还能够成为普通人吗,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19.朔气传金柝。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20.策勋十二转,禅房花木深”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

13.今夫(fú)不受之人,并包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是:不能跟以前的传闻相符。10.然众人矣。

译文:完全地像普通人一样了: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11、辛弃疾的《西江月》诗中,畅谈丰收,隔江犹唱《后庭花》。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语气词: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策勋]记功;异:那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作为内容,本来是普通人。14.得为众人而已耶、冷落、凄凉的诗句是,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译文,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世代耕田为业。2. 父异焉,可语译为"。

[尝]曾经。3. 父异焉。

译文。23.对镜帖花黄。

[帖]通",听取蛙声一片。12。

表现对朋友。32.即更刮目相待。

11.于才人远矣。 译文:比有才能的人好多了。

12.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4. 其诗以养父母,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立就]立刻完成。6.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11.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那么是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没有达到的要求。16.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稍稍]渐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

译文,牵。14、杜牧的《泊秦淮》。

5、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 [自是]从此:无可奈何花落去;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

[涉猎]粗略地阅读。28.见往事耳。

[见]了解。7. 父利其然也。

译文:他的父亲把这样做当作图利的手段。8.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哪里比得上我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稻花香里说丰年,以观沧海;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宾客]把……当。

3.初中的古诗文的所有解释

第五册(课内)

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情为探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四册(课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太多了,打不下

4.初中语文课本语文版的古文(古诗词和文言文)翻译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坐在家里的一张椅子上想我们未来的衣服会是?是神奇的,还是可爱的,还是……

忽然,时光老人出现在我的眼前。他对我说:“你不是现在就想看看未来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吗?我现在就带你去看一看。”我感到非常奇怪,只是点了点头。时光老人立刻带我坐在飞船里面飞走了。

坐在飞船上面飞行的时候,我向时光老人提出了许多问题。时光老人都一一告诉了我。

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目的地。我就跟着时光老人走出飞船。走出飞船的一刻,我的心跳得很快,因为自己激动极了。现在,我看见了未来的衣服。

未来的衣服是五彩的,颜色有黄、红、绿……我用手去摸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它立刻送来了许多好吃的物品,让我馋涎欲滴,拿起就吃。我摸了摸黄色的衣服。这时,你想要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那是因为变出来的是一架飞机。我摸了一下绿色的衣服,立刻来到一处草地上。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在玩。我激动地对时光老人说:“谢谢你,带我来到这里!”

后来,时光老人要带我回家去了。我还不愿意。

忽然,我听到叮咚的声音,马上起床了。我说:“原来我在做梦。”我起床后,看见自己满头大汗。这件事情真是神奇。早上,我还在想晚上做的这个梦。

这个梦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可能我以后会制造出来!

5.古文 比较常见字词

[试题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之” 1、君之病在肌肤2、当求之于上流3、吾欲之南海4、王之蔽甚矣 [解答] 第1句的主语是“病”,“君之病”是偏正短语,所以这个“之”是助词“的”。

第2句中的“之”作了“求”的宾语,一定是代词,原文指“兽”。第3句的“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所以是动词“去”(往、到)。

第4句的主语是“王之蔽”,谓语是“甚矣”;“王之蔽”是主谓短语,因此这个“之”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试题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坐” 1、置之其坐2、停车坐爱枫林晚3、对曰:“齐人也,坐盗。”

[解答] 第1句中的“坐”是“置”的宾语,一定是通假字,同“座”,是“座位”或“座椅”的意思。第2句是诗句,“停车”与“爱枫林晚”是因果关系,所以这个“坐”是“因、因为”的意思。

第3句的“坐”是谓语,一定是动词;宾语“盗”是动词用作名词,为“盗窃罪”之意;“坐”解释为“坐着”显然不通,所以一定是“犯、犯了”的意思。 以上两题解答的前提是:必须对常用虚词和实词的基本用法与意义熟知、牢记。

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原句和语境作简要而准确的语法和语境分析。 [试题三]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公将鼓鼓之B.周亚夫军军细柳C.不能名名其一处也D.吾日日三省吾身 [解答] 划线词都是名词,但D项中的“日”是修饰谓语“省”的,是名词作状语(为“每天”之意)。

其他三项中的名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分别是“击鼓进军”、“驻扎、驻军”、“说出、说清”之意)。所以,不同类的是D项。

[试题四]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君将哀而生生之乎B.刺使颜证奇奇之C.必先苦苦其心志D.忧劳可以兴兴国 [解答] A、C、D三项中的划线词都具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A中的“生之”是“使我活”,C中的“苦”是“使……苦”的意思,D中的“兴”是“使……兴盛”的意思,全都是使动用法。而B项的“奇”是颜证的看法,是“认为……奇”的意思,为意动用法。

以上两题考的是词类活用。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对词类活用的基本情况相当了解,对使动、意动的区别相当清楚,并且在阅读、解题时依据句意作出准确的语法分析。

[试题五]下列加点字不同类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说乎B.贼易易之,对饮酒,醉。C.及反反,市罢,遂不得履D,左手倚一衡衡木 [解答] A、C、D三项中的划献词依字的原意解释,在文中都不通,因此就应当考虑是否是通假字。

据句意和文意可知:“说”同“悦”,“反”同“返”,“衡”同“横”。B句中的“易”是形容词用为动词,是“轻视”的意思。

所以选出B。 此题是考通假字。

解答的前提是有积累,即必须把握中学课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包括本字和假借字)及其意义,并根据具体句子作出正确分析。此外,课本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既是阅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考试的常见内容之一,也应当掌握。

以上的举例当然不能囊括古文字词考试的所有题型,只是提供思考、分析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尽快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回答者:xizi800116 - 助理 二级 12-18 10:49 自己找一本《古代汉语》去看看,久了什么就都会了。

回答者:yycqh - 助理 三级 12-18 15:03 此题答案在中在线答疑。 回答者:荧火虫YY - 试用期 一级 12-19 16:45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

6.初中语文常用文言字词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