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刈麦>>描写"丁壮"抢农时割麦急切心理的诗句是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观刈麦》是一首讽谕诗。这首诗叙述明白晓畅,结构层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2.求几篇写麦收劳作的散文遥远的麦收 (赵晓声) 青蛙的叫声终于在村外的河边响起来了,特别是有月光的夜晚,那声音听起来格外迫近,格外明亮,仿佛就在门外的巷子口,甚至是院子里的石榴树下。这时,奶奶就十分兴奋,说,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盼着吧,快啦! 奶奶说的,是我们这里的谚语,她差不多每年都要说一遍。其实,那时候刚过清明,麦子也刚刚抽穗,距实际麦收还远得很,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憧憬。麦子可劲儿蹿个儿,这时候,关键是要浇到水。小满一过,麦子渐渐由青变黄,麦粒儿也渐渐饱满、硬实。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谚语:芒种见麦茬。在与热风的缠绵缱倦中,随着芒种节气的来临,麦子终于熟了。这时候,站在村口,便能闻到田野飘来的馥郁的麦香,仔细咂摸,仿佛品尝到馒头的馨香,疙瘩汤的甜美。村人摩拳擦掌,喜笑颜开,一场麦收战争开始啦! 我们那里是山区,即使现在平原早已用收割机收麦了,我老家的乡亲还是用最原始的办法,用镰割,用扁担挑,在场院打场,最后把晾晒得放嘴里一咬嘎嘣响的麦子扛回家倒进粮瓮,才给麦收画个句号。 在麦收前得把各种家什准备好,主要是捆麦子的绳子和镰刀,不趁手要到集上买新的,过麦是不能凑合的。在收割前还有一项重要工程——轧场,场院不平整瓷实,就没法打场。我爷爷是轧场的好手,每年这一活计非他莫属。先给场院泼洒上水,水要洇透,否则轧不瓷实,会起皱皮。稍作晾晒,再撒上麦秸。然后就套上牛,拉上闲置了一年的碌碡,在场院转起圈子。碌碡吱吱呀呀唱着古老的歌谣。这是我爷爷一年最高兴的时候,他一手扽着缰绳,一手拿一根树枝,时而吆喝一声,声音中充满自豪和期待。天空高远,如一汪碧水,映照出野外一片一片黄橙橙的麦田。树上的布谷鸟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仿佛是替那些麦子催促人们快些开镰,它们已经等不及了。 麦收是一场全民战争,那些正施工的人家停了工,在外面上班的也请假回来了,就连我们这些小学生都放了农忙假。每一块田里都晃动着一些脊背。镰刀一闪,一绺麦子应声倒下,不一会儿,麦田里就出现一个个麦铺子,似一队队士兵。割完了一块麦田,就把那些麦铺子打颠倒垒在一起,用绳子捆了,男人们插上扁担,肩上一挑,两个卖捆子像两座小山颤悠悠的,一路挑到场院。那些麦子都是男人们用肩膀挑回来的,纵然用了垫肩,收罢麦子双肩还是红肿了,甚至出现溃烂。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地里捡拾麦穗。身后背一个被太阳晒成红褐色的荆条篓,或拎一个竹篮子,捡了麦穗就整齐地码在里面,最后倒在场院的麦子堆上。如果说割麦是一首大曲,那么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活计就是尾音,因为它的存在而使整个麦收平添上意味深长的一笔。 麦子全部收进了场院,下一道工序就该打场了,且慢,为了提高效率,在轧麦子之前还需铡麦子,将每一铺麦子在地上蹾整齐了,使麦穗齐刷刷的,然后把麦铺子入进铡刀,随着铡刀猛地压下,“噌”地一声,麦穗和麦秆一分为二。这样一来,就只需用碌碡轧那些麦穗了,省工省力,场打得好。扬场也是个技术活儿,要等风向,还要边扬边用扫帚打扫,这样才能将麦粒和麦糠、麦穰分得开。麦季最怕下雨了,所以不管割麦还是打场,都得争分夺秒。要是天公不作美,忽然来一场大雨,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乡间有一句话叫“虎口夺粮”,实不为过。打完场,看着堆在地上的金黄麦粒,那份喜悦和满足,是拿什么也换不来的。 已有多少年没有参加家乡的麦收了呀,但每到麦季,就会想起儿时那一幕幕有关麦收的情景,心里涌上柔软的情愫…… 3.春末夏初,农民进入十分忙碌的时节,所描绘的诗句五律 芒种节 芒种忙忙割,农家乐启镰。 西风烘穗海,机械刈禾田。 税赋千年免,粮仓万户填。 麦收秧稻插,秋囤再攀巅。 《时雨》 宋 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4.我要找描写丰收诗歌这样的诗居然也混进里了? 不是唐朝没人了就是这编书的欣赏水平有带商榷. 这唐朝的人材还真是良莠不齐~~```` ----------------------------------------------------------- 有人指教我了~ 也是,光说没给诗是有点不厚道,随便做一首凑个数好了. 七律 丰秋 雁自远天长排行, 枫染朱丹媚娇娘, 谷置仓中欲待酒, 农喜收割人正忙. 麦将青衫尽数褪, 粟米轻笑露金黄, 犹记糙手播种时, 如今已是心徜徉! 原创,比不起人家白玉的那篇只是有人批评我讽刺人家了,只好补写一首. 飘走~~~~ 5.关于写农忙场景的诗一、《国风·豳风·七月》(节选)先秦·佚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描绘的是一幅瑰丽的农耕图,叙述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二、《归田园居》(其三)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陶渊明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平淡、质朴、自然、清新,言简意长,真挚感人。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三、《锄禾》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四、《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的情景。而勤劳的青壮年农民在南岗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诗中浸透着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诗篇。 五、《四时田园杂兴》(节选)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范成大这首诗写出了农民收获的欢乐和劳动的愉快。而他在另一首同题诗里又是这样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他把那种男耘田,女织麻,孩童也学种瓜等几幅饶有意趣的农家生产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