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蕴章:怎样写出书法的气韵,你只需要做到这一点转 论及书法气韵,核心是一个“静”字,惟有“静”下来,气韵才能高古。 我们观赏欧阳询的碑帖,就如同进入万佛之寺,是那样的庄严静穆,使人肃然起敬,这是欧阳询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形成的一种感染力,这不是仅从技法中所能学到的。 田蕴章书法专著《欧楷解析》 《每日一题,每日一字》配套教材《真行草每日一字》 田蕴章楷书字帖《欧楷解析》+《真行草每日一字》毛笔字书法字帖41.5购买 书法缺少了静气便会浮躁起来,这又是今人的通病。我们必须精读历代名文与诗词,并且扎扎实实地练习楷书,才会使人慢慢地静下来,只有人静下来,才可能使字静下来。 《欧楷解析》内页,田蕴章家藏名家小楷 静气是书法作品的一个境界问题,这已不是单指楷书,各种书体皆然。从形式上区分:楷、隶、篆书属于静态书体;行、草书属于动态书体,但书法中所要求的静气,是个泛指,任何书体都不能例外。 《欧楷解析》田蕴章教你如何写大楷 请看王羲之的行、草书是那样静逸自然,一似行云流水,遒丽天成,不激不厉,风规高远,所以称为“书圣”。及至狂草亦然,素、张旭时常酒后醉书狂草,笔墨淋滴,任情恣放,似无静字可言,其实仔细审度其笔法,吨仍能从纷繁狂放的点画中清晰觅得安静祥和为态,此全赖于素日临池精细严谨,且有楷法作为基础。 《欧楷解析》+《真行草每日一字》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中称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 论及怀素,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云:“怀素书所以妙者,呈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这就说静气是一种素养,不能看做是一种临场的情绪状态。 怀素草书 书中之静气全赖于素日的修炼和积累,多读书,多练楷书,培养静气;心浮气躁、追逐时风,将使自己笔下之墨迹流为俗品。黄山谷告诫我们:“惟俗不可医。 2.田蕴章楷书难学吗田蕴章,田荫亭之长子,字存文,蟠逸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1945年生于天津。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为东方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开区政协学委、市公安局特邀监督员。幼秉庭训,始攻欧书,聪颖好学,勤勉过人,青年时期便已负书名。后遍临历代名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长于楷法,兼精行草。曾赴日本、香港、台湾讲学办展,为日《每日新闻》称作“中国之一流书道家”。 1984年-1998年,六次入选全国书法展。1992年获“国际书法精品展”特等奖;同年被聘为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1993年获“金鹅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同年书作为中南海收藏。1993年-1996年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北京炎黄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三次举办个人书展。1997年-2000年,于天津电视台录制80集电视书法讲座。著有《欧楷技法》上、中、下三岫《墨海双帆》行世。 曾赴日本、香港、台湾讲学办展,为日《每日新闻》称作“中国之一流书道家”。近年来,专心於课堂讲授,致力于书学研究,著有《九成宫醴泉铭探源》、《欧楷解析》、《墨海双帆》、《楷书抱冲斋诗稿》、《诗词书法邮资明信片》等行世,曾於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八十集书法讲座,博得盛赞。其作品入选北京荣宝斋《孙子兵法百家书》、《唐诗百家书》等权威性刊物,楷书作品还被中南海等国家重要部门收藏,成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和当代正统派书家代表人物之一。 祖父田士杰(1881~1953),名俊岩,字晓峰,艺名士杰,以艺名行。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人。幼年善读攻书,长于欧书小楷,惜字迹无传。曾于河间县衙任职文书,专事抄写工作。 父亲田荫亭(1915~1997),字悦川,号省骄,原籍河北省河间卧佛堂乡河西村。自幼承继家学,随父田士杰、胞兄田起山学习书法,聪敏过人,精勤不辍,楷、行、草书俱佳,尤以行书为最。行书兼精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潘(龄皋)诸体,风华婉转,潇洒流畅。并于攻书之余兼画兰草,其兰草高迈超俗,富有书卷气,同道称之为“书画兼善”、“囊括众美者也”。其子蕴章、英章皆蒙其教诲,后成书家。 其弟田英章,字存卿、存青,l950年生于天津,书法研究生、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终身书法家。 3.怎么才能有效的练好 欧体书法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 1,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 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2,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 3,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4,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5,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4.很多人在骂范曾,听听书法家田蕴章教授是怎样评价觉得范曾先生也有他谦虚的一面,有一个谦虚的态度。 而且我们平时也发现,有人说范曾很狂傲,有时候口气很大,但是实际上你和范先生接触长了之后,你却发现范曾很有优点。他有什么一个优点呢?就是曾经古人评价郑板桥有段话,说郑板桥“目空一切,眼空四海”,是那样一个人。 但是有人提到郑板桥,说他是非常谦虚的人,说什么呢?有这样一段话,我也给移赠给范曾先生,我觉得很合适的。就是说郑板桥,“人有一言之美,一技之长,无不啧啧称道。” 说郑板桥这个人,他见到人,有一言之美,这句话得说非常好,或者有一技之长,无不啧啧称道。啧啧称道就是咂着嘴,真好真好。 就是特别地看到人的优点,范曾也有这个长处。他见了人有一言之美,比如有人写些诗,写了十首诗,都不好,但其中有一句好,范曾就连连说这句写得好,这句写得好。 而且我最近还得到他一个褒扬,就是他过七十的这个寿辰,我给他写了一副贺联,上联用的是孔子的话,就是人到七十岁的时候,就是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用的这句话的上联,“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过当时我是用楷书写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就是从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都不超越规矩的,都是循规蹈矩。然后呢,我给配了下联,下联是“返璞无怀始到真”。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事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且要返璞,返璞归真的意思,无怀,没有牵挂,没有那个挂怀的东西。就是《心经》里所说的那个,心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惧,就是说心里要没有挂碍。 那范曾呢,我觉得他到了老了以后,就有这种返璞无怀的这种精神。“始到真”,到了这时候,才是真正的懂得了艺术的真谛,懂得了做人的真谛了。 我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范曾他没有说我对他赞扬如何,范曾就说了,我看了田蕴章写的这副对联以后,用了“返璞无怀始到真”,我大喜过望,是我追求的目标。 他原话就是“我大喜过望”。就是说,他觉得你这个联语配得好的时候,他是当着很多的人来赞颂你,赞扬你。 但是对我来讲,并不是说,我一个人听到这个就沾沾自喜,而是我觉得范曾这么大的名气,他这种对于这个人的长处,他从来不掩饰,而且公开地向人家表示一个敬意,就这一点治学精神,我们还是挺敬佩的。所以我写的序当中,对他有批评之语,他照登无误。 从这一点上,我们拿来看一看这段话,我觉得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一般人在序的,都希望你怎么吹捧,你多过火都没关系,但是你要加以批评的口气,往往就接受不了,而范曾有这个肚量。 我这话是这样说的,“时人论及范曾,绘画不让前贤,诗词无愧当世,而书法虽则风华婉转,然于三绝之中疑为弱项。抑或十翼公亦有同感,乃于天命之年后,再度冲击书法。” 这就是我对范曾书法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这是批评的口气,就是说你在诗书画三个方面,书法是差的。但是这样的话,范曾都同意发表,我觉得很难得。 当然有人问过我,说这个“诗词无愧当世”是什么话?这句话我是说的,范曾的诗有两个含义,这句话。一个是说就是当代诗词已经正处在一个比较下峰的时期,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当中,范曾仍然能够精于诗词,这方面无愧当世,在当代来讲应该是好的,是高水平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范曾的曾祖父是一个大诗人,谁呢?范伯子。范伯子的字叫当世,是范曾的曾祖父,就是这两个字,当世。 所以我说他呢,诗词无愧当世,你无愧是范当世的曾孙,你们家就是家训渊源,所以在这方面我对他的这个话是一语双关的。主持人:对,一语双关的。 田蕴章:所以在这方面,我曾对范曾提出过书法方面的一些个要求。范先生呢,就是非常地谦虚,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书法方面是个弱项。 六十岁的时候开始,他就第二次冲击书法,他在法国的半年当中,每天拿着欧阳询的法帖,拿着米芾的法帖,每天精临不止,耳后的这些年,他每天每天地在研习书法,在书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大家知道,范曾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天赋非常好,学养又好,他在书法上的下了功夫之后,马上立竿见影,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来看一看,范曾早年的字,这是范曾早年的字。这个字,就感觉里头有些个多余的曲曲弯弯的一些转折,另外还有多余的一些个疙瘩,写的一撇当中,总是有几个错笔。 我们就看到范曾在以前的这些字迹当中,就感觉到有些地方是故意地卖弄、显示。或者说他在原来临帖的底蕴不够丰厚,能见到这些问题。 这是早年他的字。但是呢,就说作为一个画家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很有书卷气,应该说也很不错。 但是跟他的诗词,跟他的绘画相比,应该说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范曾感觉到这一点,也是知道别人对他的批评是善意的,或者表示出来对他的字有怀疑,于是范曾是非常上进的人,所以我们现在再看他的书法,就比原来大有长进。 田蕴章:对了,少了很多浮华的东西,你这句话说得很准。就是我们看到他的字,平和了,朴素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感觉孙过庭《书谱》当中所说的那句话,应该对范曾也有效用。 那就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 5.田英章在书法界声望高吗什么?楼主居然说他很少出字帖。 其实他的字帖也不算少。 他主修楷书中的欧体楷书,但其风格和欧阳询的书风略有区别。他在国内相当有名望,称其为当代欧楷泰山北斗也不为过。而且在网上的教程也很多。 他出生在书法世家,其父亲、伯父、哥哥,都是书法家,其哥哥田蕴章也非常有名气,但和田英章略有区别很擅长行书。田英章一生侵 淫 书法,据说,其右手掌心和手腕的交接有超厚的死皮伴随一生,并且由于长期钻研书法,右肘不能完全伸直到正常人的平直状态,肘关节展开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展开了。 其实田英章的楷书和传统的欧体楷书略有区别,网络上称其为“田楷”。 另外,田英章在日 本也非常有名,并被异常敬重,因为日 本这个民 族一旦喜欢是么就会把什么放在十分崇敬的心理位置。所以,田英章在日 本书法界被尊敬的程度,远远高于在国内。国内个别玩书法的(我说的个别哦)仅仅是点头哈腰的形式上的尊敬,类似于外交场合的阿谀逢迎,甚至个别人为了出名或为了显示自己,说田英章的字不是书法……是但很多初学者或者刚入门的人往往被这种思想所影响,觉得这个些人说的挺对。其实,田楷有田楷的风格,欧楷有欧楷的风格,并不是说笔画格式化就不是书法,甚至相反,这是书法的极致才对。 6.唐朝用的什么字时间:2011-12-9 5:23:16 请问唐朝使用的是什么字体?(问题号:thukaognmn7523412220)回答如下: 秦代定小篆为正式字体,但小篆书写麻烦,所以秦汉时代官吏主要写隶书,到唐代楷书是正式字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行书比较多。实际上行书起源很早,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以参见: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商代中后期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甲骨文 金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篆书 泰山刻石 (篆书) 魏晋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兼备且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演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楷书、草书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魏晋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钟繇荐季直表 (小楷) 王献之鸭头丸帖(行草书) 王洵伯远帖(行书) 南朝书法继承东晋的风气。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智永千字文(楷书) 张猛龙碑(魏碑) 汉代出现隶书,其特点是蚕头燕尾,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曹全碑(隶书) 张迁碑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楷) 柳公权玄秘塔碑(柳楷)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楷) 张旭肚痛帖(草书) 怀素 自叙帖(狂草)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 五代十国的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杨凝式韭花帖(行书) 彦修 王氏法书苑(狂草) 宋朝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 黄庭坚松风阁(行书) 赵佶千字文(行书) 苏轼天际乌云帖(行书) 米芾蜀素帖(行书)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赵孟俯汲黯传(行书) 鲜于枢唐诗草书卷(行书) 康里夔夔草书尺牍(草书) 耶律楚材自书诗翰(楷书) 明朝定都北京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的格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至永乐、正统年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董其昌草书宋词卷(行书) 文征明大行书七言诗轴(行书) 祝允明箜篌引(草书) 唐寅行书七律诗轴:(行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