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一生不得志,失意.清高厌世,且两袖清风的诗,词.武陵春 谢逸 画烛笼纱红影乱,门外紫骝嘶。 分破云团月影亏。雪浪皱清漪。 捧碗纤纤春笋瘦,乳雾泛冰瓷。两袖清风拂袖飞。 归去酒醒时。 -------------------------------------------------------------------------------- 苏武慢 冯尊师 避世安时,同尘处顺,渊默至人谁识。 鹑居*食,藓径萝龛,深密养廉宁极。浮枕有定,出入无方,逆顺神机难测。 乐箪瓢、笑傲林泉,未肯折腰形役。当此际、*几松窗,唇歌舌弹,渴饮玉壶春色。 一怀皓月,两袖清风,真个个中消息。方外生涯,静中意味,不许等闲攀摘。 待迷云、吹散玉绳高洁,自知端的。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关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下联的名句一身正气,求真求实求真理;两袖清风,为党为国为人民。 不为富贵涉贪路,宁守清贫养廉名。 不折不扣的反腐倡廉,实实在在的勤政为民。 勤廉创辉煌,反腐促发展。 诚实不虚伪,敬业不图名,坦言不奉承,廉洁不贪利。 生命无价,自由无价,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为家人当一个清官、当一名好官。 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 两袖清风坦荡荡,为政不廉常戚戚。 心似秤办事公平平似水,人如镜自律廉洁洁如玉。 3.两袖清风出自谁的诗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 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癌阎话短长。” 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 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只不过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 到了明朝吴应箕的笔下,“两袖清风”这一成语就已被用来表达清贫之意了:“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从此以后,“两袖清风”(亦作“清风两袖”)才逐渐演变成为官清廉的意思。 如明朝另一位清官况钟(1383~1443年)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就曾作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4.“两袖清风”的意思两袖清风 (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 解 释 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出 处 元·魏初《送杨季梅》诗:“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他总是粗茶淡饭,~,一世清贫 近义词 廉洁奉公、不饮盗泉 反义词 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