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泼墨山水的相关诗词泼墨山水 作者:方文山 篆刻的城 落款在 梅雨时节 青石城外 一路泥泞的山水 一笔凌空挥毫的泪 你是我泼墨画中 留白的离别 卷轴上 始终画不出的 那个 谁 青花瓷 青花瓷 方文山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对诗 泼墨画菊欲留秋 偕与谁隐? 踏雪赏梅只待春 欲邀君同! 泼墨画菊欲留秋,偕与谁隐? 转轴拨弦且唱晚,愿随君行! 似乎天地万物都融于这片淡淡的薄雾中,弥散再弥散 万象,诸般失落,尽在画中世界”的神色. 淡溥如雾的氤氲并未遮住这山水的灵气 也许这里弥散的只是思绪 自然的魅力往往就是能融入人的心境 泼墨也好如画也罢 只要能体会出其中无尽的意境也就足 2.求描写“泼墨山水”的现代散文泼墨山水 文 / 深谷溪兰?西窗月斜,仍不成寐,忽有一腔情感需要马上诉于墨端,不吐难快!随翻身披衣来到几案前,铺尺余宣纸,调五彩颜色,袂角猎猎,笔走中锋。浓墨淡彩,或急或缓、或轻或重、如痴似醉,恣意狂书: ?? 我要泼山,那是万丈豪情于胸的爆发!不求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之士顾恺之的细腻传神;不求有吴道子的娴熟技巧与行笔磊落挥霍的境界;不求有“如在坝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意境;不求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雄伟与苍凉气势;不求有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笔法;更不求什么“雨点皴”、“芝麻皴”的技法。我只想把心中的爱寄予大山,把心中的情怀泼予大山,让我的笔在一皴一挥中信马疏狂!我要让心中的山在徊溪断崖中展示出它的果断;我要心中的山在暮云朝雨中的那份坦然与沉静;我要心中的山,在飞瀑落寒泉中的那份激情;我要心中的山在雾霭浮动中的那份缠绵与深情;我要心中的山在云烟风月下的那份峰峦的浑厚与势态的雄强;我要让我心中的山有饮甘露餐云霞,月华中笑倾星斗的豪爽;让我的山充满“垂瀑布青云断,日射沧波紫雾重”的气概去感动满山的柳醉枫红;我要心中的山虽然胸中含纳着千丘万壑,依然是在蓝天下随风谦谦,深沉而邈远…….。 ?? 山承载了我太多的情感,在我淋漓的墨韵中,水气氤氲而墨华飞动。在不经意中滴洒了点点赭红,洇染了山谷一角,那就索性把他点皴成一片枫红,像红霞一般近近远远的连成一片。在雾锁天泉,辟石见日的画轴里,赋予了大山在峥嵘里露出了****倜傥,浪漫超脱的本性。 ?? 无松不为山。在悬崖峭壁上,在猎猎大风呼啸的山涧,我要用苍辣沉雄的笔触勾勒出盘根错节、状如虬龙的崖松。苍松横空出世,任凭风侵雨蚀、电鞭雷轰,照样是泰然处若而历险不惊,一幅超离尘寰纷扰的高洁气概! ?? 构架在心,豪气胀胸,充盈于笔。或沉墨,或飞白,或中锋,或散毫,一气呵成。面对墨宣,我不禁感叹,虽不居于山中写实,但在这尺余绢宣上不是同样能感受到那“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的情怀吗?这种情怀不就是来自对大山的挚爱吗? ?? 一杯香茗袅袅的散发着它的体恤,一支拙笔悠悠的描绘着心中的情怀。眯起眼睛品着画卷,总觉着少了什么。蓦然间我有了答案,少了大海!一座大山怎能没有大海的陪伴? ?? 凌空崛起的大山应是傍着大海呀,只有山与海的相依相偎,相互映衬,才能构面出奇特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抒情诗意:鲸波汹涌的大海只有在山的深情注视下,才能浪花腾雪;只有在与岩岬相拥的那一刻才能爆发出一啸的激情;只有在与山的交流中,才能领略那一碧万顷、海天无际的心胸;只有与山的相随,才能高吟低唱,逗鲸逐鸥,忘却尘世的纷繁;还有守侯在崖岸的雄鹰、远处的碧空帆影、近出泊岸的归舟、晚唱的渔歌、点点的渔火和渔村缭绕的炊烟,这浑然天成的景色,无不见证着山与海的那份缱绻痴情! ?? 醉墨逸素绢,舞笔写冰心,诗苑神游中,眼神迷离,最后的一笔点去,悠然的抬起笔来,手停在半空中迟迟没有落下,保持着最后的那个姿势,眼睛却越过长空,向着有山的方向询问:我是否今日读懂了你的那首朦胧诗? 3.描述水墨画的诗句有哪些1、飞透纸窗斜取势,吹回溪面舞因风。身游水墨画图中。——宋 李洪《浣溪沙▪梅菁山遇雪》 白话译文:风通过纸糊的窗户吹到画上,画中的溪水因风的吹动开始舞动,我如同身在水墨画中一样。 2、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 王冕《墨梅》 白话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宋 张嵲《墨梅》 白话译文:在山边的幽谷里和水边的村庄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让过客魂断不舍。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黄昏更加暗淡。 4、天教水墨画罗汉, 魁岸古容生笔头。——唐 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白话译文:上天教我用水墨画罗汉图,魁梧的身体和久远的容貌出自于笔下。 5、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 郑燮《墨竹图题诗》 白话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形容水墨画的诗词《题水墨画水仙木犀》 翠袖擎金盏,香风动宝车。 几间莫轻觑,故故薄云遮。 《题水墨画水仙木犀》 昔年风露乡,裙破郁金黄。 别来参祖意,坏色染衣裳。 1、楼台仿佛水墨画(宋·许月卿·《寄顾次岳五首》)2、水墨画松清睡眼(唐·郑谷·《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3、全身水墨画购(宋·白珽·《竹阴》)4、乃好水墨画(宋·文同·《隽老水墨》)5、三边水墨画遥山(宋·王炎·《题岳阳守张仲骏浮光亭》)6、俯看水墨画湖山(宋·王炎·《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7、壁间水墨画(宋·陈师道·《沈道院有水墨壁画奇笔也惜其穷年无赏之者贾》)8、惨淡水墨画(宋·范成大·《虎牙滩》)9、晚云几处水墨画(宋·文同·《东山亭》)10、谁为水墨画(明·邵宝·《冬夜观树影》)11、天教水墨画罗汉(唐·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12、人如水墨画中立(宋·江表祖·《题资福院平绿轩》) 5.王维水墨山水诗句《雪溪图》无款,有宋徽宗题签:“王维雪溪图”,并钤有双龙方玺等宋内府印信,说明此图曾入宋内府收藏。 图上方有明代董其昌小楷题一则,后纸对幅有董其昌行书题,又清安岐《墨缘汇观》中《唐宋元宝绘高横册》的第一幅有如下一段文字:“以焦墨作画,傅粉为雪,渍墨成阴,笔法高古,树石奇异。其溪桥、篱舍、野店、村居、坡陀、远岸,皆具天真。 溪面一舟,二人撑渡,篱边作大小四豕,一人驱逐,更为奇绝。”将这段文字与画面相对照,显然指的是同一件作品。 此图虽不是王维亲笔,但却是一幅早期山水画作品,或存王维画法遗迹。 6.描写“水墨画”的诗句和成语1、水墨丹青 [ shuǐ mò dān qīng ]:中国画中以墨色为主,以丹青色彩为辅。 2、栩栩如生 [ xǔ xǔ rú shēng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3、出神入化 [ chū shén rù huà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4、妙手丹青 [ miào shǒu dān qīng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 5、清新淡雅 [qīng xīn dàn yǎ]:清美新颖;形容颜色花样素净雅致。 7.形容“江南水墨”的诗词有哪些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出自宋代诗人刘敞的组诗作品《微雨登城二首》 原文: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这两首诗是登楼野望之作。第一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第二首诗写作者正午时间登临望远,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赏析: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次句写“登城”。 重楼闲上的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 “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 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 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 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 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 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参考资料 于绍卿.《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0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