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城名胜古迹的诗词对联韩城太史祠联 上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凌霄汉; 下联: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 到此最高,看芳树春流,一览兼收秦蜀景; 何须更上,诵好山云影,五言已尽宋元诗。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 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沙,想见冰心。 郭沫若为司马迁祠题词: “龙门有灵秀,锤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韩城自述: 史公一语定乾坤;黄河两岸永合欢。 韩城一书院联: 山起水起人文起;钟声铃声读书声。 —— 先这些了,花了点时间找来打字的,希望你满意。 2.韩城名胜古迹的描写历经两千年风雨沧桑,《史记》至今流传不衰,司马迁“圣”名家喻户晓。 本月28日是“史圣”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海内外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纷纷启动,本报记者近日前往其生身之地韩城进行探访,所到之处,无不感受着这位千古史圣身后的流风余响。 司马迁祠,绵延千古的纪念 司马迁祠依山而建,被当地百姓称为“司马庙”,这座“庙”里,没有僧侣道众的香火缭绕、钟鸣磬响,多了些清淡与宁静。 与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角色一样,祠中的司马迁长须飘飘,绝非宫刑加身后之容貌。馆方称,家乡人力图恢复司马迁的男儿之身,认为威武豪迈的司马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圣。 因为听说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撰文并书的碑石,大家便分头去找,终于见到了一块被拓得墨痕斑斑的小块碑石,记叙了传说中司马迁的“侍妾随清娱”托梦给褚遂良的故事。 司马迁墓在山顶,一直有人怀疑其只是衣冠冢,墓被箍成蒙古包的式样,墓前没有飞扬的锡箔纸钱,只有几缕青烟在碑前缭绕。 一棵苍翠的柏树从墓顶蓬勃而出,树分五杈,亭亭如盖,如五只手指怒向苍天。 徜徉祠内,几千年历史烟尘扑面而来,那刀光剑影的鸿门宴,英雄末路的霸王别姬,那“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那兵临绝境而“誓不过江东”的项羽,那个性鲜明穿梭于朝野内外的各色人等,一起涌来。 徐村,挥之不去的谜团 车行在乡村路上,不时停下等风住尘散,再继续前进,就这样到了徐村———司马迁后裔所在地。 徐村悄悄“躲”在高原一隅,又名“续村”,意在延续司马迁之骨血,而“徐”字拆开,便是“余下来的两支人”,“司马”一姓被“加工”成了同、冯两字。 徐村人是否司马迁后裔,学术界一直争论纷纷,有人一笑置之,有人断然否定。 打开徐村平日深闭的汉太史遗祠大门后,寂寞荒台,野花点点,同、冯两姓历祖牌位分列两厢,异姓族人同居一祠,共奉一位先祖,在全国也属罕见。 给外人解释村中《祖代记史碑》的内容,则是77岁老人同永龄的“专利”,草纸卷成的烟棒倔强地插在铜烟锅嘴上,用“嘿嘿、呵呵”小结着自己的讲解。 徐村也有司马迁墓,碑文显示,司马迁逝世后,族人恐有不测,将其尸骨葬于徐村老牛坡下,于清明时节在此唱“跑台子戏”,名曰迎神,实为祭祖。 站在老牛坡(当地亦称野牛坡)上,东望黄河浩荡,而进村小路状如蝎尾,深沟大涧,易守难攻,令人感叹徐村人的远见与周到。偶然见到徐村的几本线装旧书,蝇头小楷,古风盎然,作者冯效迁名字暗合“效仿司马迁”。 村中治安非常好,但凡有任务,高音喇叭一响,全体村民便自觉前去。 徐村两千年来一直坚持“同冯一家,同冯不分,同冯不婚”。 而1963年,同有旺、冯粉竹两位村民“悍然”打破了徐村两千年“同冯不婚”的村规。至今,家中门框上还隐隐可见“保卫土改革命的胜利果实”的字样,当时因有《婚姻法》撑腰,加上同有旺的长辈均是村中极有威望的人物,两人终成佳偶,此禁一开,同冯两族正式开始通婚。 司马迁,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风追司马”是徐村小学操场外,一面砖砌牌楼上面的字样,动感十足。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 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值得一提的是,徐村的司马迁研究小组中,有一位刘姓老人,村人开玩笑:“我们村人其实最恨的就是他了”,将其视为汉武帝刘彻的后人,戏称他为“刘皇叔”,这位短须蓬勃的老人,笑起来满脸皱纹菊花般绽开,享受着村人的包容。 血缘并没有因时间的稀释而淡化,司马后裔一块儿研究司马迁,虽然研究的内容更多的是为司马迁的祠堂和墓地除草、浇水、栽树等繁琐之事。“浩荡难名”,虽然立下了浩荡的功业,但难以成名,有人说仅仅为了表彰建碑人的功德,无法表示感谢的意思。 司马迁的气息到处散发着,徐村有个小池塘,村人将其解释为“墨池”,旁边的碑当然就变成了“笔”,好让司马迁蘸着墨池里的墨写字呀!而来到“法王行宫”前,村人提醒:“你试着从相反方向念一下”,一时,“法王行宫”就成了“宫刑枉法”,这是司马后人对当时汉武帝残害忠臣的愤慨。如果是巧合,那这巧合也真是“巧”了。 司马迁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一位名叫德田普一的日本研究者,和同永龄保持了七八年的鸿雁来往,并在此期间将自己全家改姓司马,以作司马迁的日本后人为荣。 3.韩城夜游唯美句子1、人生如茶,静心以对。 对错无辜,缘由前生。认得清,放下是聪明。 看不透,一场梦无痕。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2、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 3、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 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他生里。 6、如有来生,我愿为树,一叶之灵,窥尽全秋。 7、一湖秋月碎离愁,风也迷离,雨也迷离。 8、我为你入了魔,就罚你倾这一世来渡我。 9、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10、岁月静好,夜色温柔。你还没来,我怎敢老去? 11、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1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3、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14、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 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飘流在异乡。 15、在世如莲,净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华。 16、彼岸花开,花开彼岸,花开无叶,叶生无花,花叶生生相惜,永世不见。 17、落花不解伊人苦,谁又怜惜伊人情。 空伤悲,独愁怅,怎解此心凄凉。风吹,心冷,思念长;凝眸,望川,人断肠。 同是断肠人,不知心伤几许。 18、借一丝秋风清逸,披一件淡雅素衣,饮一杯雨前清茶,漫步于梨花树下,任白花纷落,温文尔雅,净玉无瑕。 19、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20、人的一生能有几次错过,蓦然回首,不禁潸然泪下,再遇之时,已不见年少轻狂,悠悠流年,韶华白首,转瞬即逝,再念起,你我只是那尘封与记忆里的往事。 21、谁曾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想念;谁又从谁的雨季里消失,泛滥了泪水。 22、繁华落尽,繁花满地,空有满满惆怅,却已无处诉凄凉,缘定三生,缘灭一瞬,你为彼岸花,奈何,花多冷漠,尘封的记忆里,几多幸福,几多落寞,倘若彼此懂得对方,何来惆怅,何以无处诉凄凉。 23、偶尔撕开那些尘封,看到的却只是落寞,尘封的幸福,怎会渐渐化为子虚乌有,还是不想见,不想有?可笑的幸福,可笑的子虚乌有,挥手淡抹回忆,只留字里行间的想与思念,终与落寞为伴,惆怅为友。 24、若可以,用我繁华落尽,换你繁华三千,尽我今生之命,许你三世欢颜,若能再见,愿诵经数百年,只为你三世之后的回眸瞬间。 25、一袭微雨,荡尽心中尘埃,一缕清风,吹开陌上花红,如此,心在此岸已无岸,人在天涯已。 4.写韩城的名声古迹作文韩城名胜古迹 司马迁祠墓 位于城区以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奕坡旁的悬壁上,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壮观,景物之丽,为韩原名胜之冠。 占地104亩,古建17座,现代和仿古建筑12座,总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经注》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瞩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 《韩城县志》载:“宋宣和七年(1125年)县令尹阳,曾集芝川乡民,修砌墓垣,建起寝宫、献殿和山门。”元、明、清以来,几经重修,基本上保持着原有规模和古貌。 1934年经杨虎城将军倡议重建现存“芝秀桥”。但祠墓主要建筑终因风雨剥蚀,几乎倾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它加以保护,曾多次拨款修复,1979年以后,又人工改道芝水,迁建宋代之“禹王庙”、元代之“彰耀寺”、“三圣庙”和大门门楼,并加固了北崖护坡。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主体,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坡脚东北为一木牌坊,系清代重修,额书“汉太史司马祠”。 穿过牌坊,缓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又有一木牌坊,约建于明代以前,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为世人敬仰之意。从这里迤逦而上,穿过山门和砖砌牌坊,到达祠院,这是主体建筑。 山门内外砌有阶梯蹬道,共99级,势极险峻。牌坊题额为“河山之阳”,出自《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阳”一语。 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门额上书“太史祠”三字,笔体潇洒,苍劲有力。 院中古柏参天,环境清幽。 献殿为敞厅,是祭祀时供陈祭器、礼品与致仪祀的地方。 寝宫在献殿之后,正中塑有司马迁全身坐像,宫衣充弁,面貌雍容,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祠内碑石林立,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记和名人凭吊吟咏之作。 郭沫若同志也为司马迁祠题词云:“龙门有灵秀,锤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诗文雅健,书法挺秀。 祠后为司马迁墓,用青砖裹砌为圆形,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顶有一古柏,枝杆苍劲,犹如巨掌撑天,矫龙拏云。 明末李因笃曾有“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诗句,于绘景中寄寓了对司马迁悲惨遭遇,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墓前立一石碑,上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汉太史司马公墓”。 司马坡古道东南,建有两个院落,上院展出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中的部分故事,下院展出《史记》碑林和司马迁的格言、警句书法。 祠墓以东靠近黄河的一个土丘上,有汉“挟荔宫”遗址。 《武帝本记》载:元鼎四年,汉武帝自夏阳(汉时韩城名夏阳)东幸汾阳,在这里兴建行宫。遗址发现一块方砖,上书“夏阳扶荔宫令辟天地无极”十二个阳文篆字,也说明当时其他的盛况。 祠墓西北约四公里,为今巍东乡高门村,有司马迁先茔,西北六公里处的徐村,今尚多为同、冯两姓,传说为“汉太史裔”,祖祠大门有“汉太史遗祠”题字。文 庙 韩城文庙座落在韩城市金城东端学巷北侧,是一组元、明两代建筑群。 明统一志载“韩城县学宫于洪武四年(1371年)在原旧址重修”。虽经历代重修而庙内主要建筑的结构形状基本未变。 是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历史纪念建筑群。 进入学巷不到200米,有两座牌坊,分别题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即文庙所在地。由“贤关”、“圣域”两坊进入文庙。 南竖盘龙照壁,为琉璃五龙壁,长17米,高4.2米,系明万历年间修建,再前有“棂星门”。两旁有龙凤相配,上悬立匾,书“文庙”二字。 文庙建筑群由四个院落组成。从棂星门至戟门为第一院落。 院内有半池,半园形,围以石栏。上有石桥直通戟门。 东侧有“更衣亭”,西侧有“致斋所”并有牌亭6座,记明、清两代重修概况。院中古柏参天。 传说元、明时期栽植。 由戟门至大成殿构成第二院落。 大成殿建筑在月台上,台基有石栏围绕。雕以蟠离文。 大成殿前廊3间,西阔5间,进深4间,灰布板筒琉璃瓦方心单檐歇山顶,建筑宏伟。殿两侧东西庑各13间,向北有过角门,殿后用花墙相隔。 与北面明伦堂组成第三院落。明伦堂创建于明洪武四年。 本三代庠序学校以明人伦,后世学宫悉宗此义。堂两边有东西“碑林”、“掌酒司”、“典库司”。 通过明伦堂,往北的高台上为“尊经阁”,组成了第四院落。尊经阁是藏经书的地方,台高3.5米,周围花墙,为重檐歇山顶。 东西两侧建有厢房。 解放后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省文化局曾拨款整修,使这组几将倾圯的古建群,获得了新生,1977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胜地。普照寺 位于城区东北10公里处的昝村乡吴村寨,始建于元代。 有大殿面阔3间,进深2间。为灰布板筒瓦单檐歇山顶,平面而积1,000平方米,结构精巧。 雄伟壮观。门外东西有两幢壁楼,为全市保存较完整的元代建筑之一。 大殿有彩塑泥象五尊;中为贴金释迦牟尼塑像,高约4米,造形大雅,雕饰细腻;两边为文殊、善贤、阿难、加味彩塑像。建于十余米高的吴村古寨高台上,殿门向南,居高临下。 寺前有文水自西向东流经南面至昝村注入黄河。周围皆平。 5.写韩城的名声古迹作文韩城名胜古迹司马迁祠墓 位于城区以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奕坡旁的悬壁上,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壮观,景物之丽,为韩原名胜之冠。 占地104亩,古建17座,现代和仿古建筑12座,总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经注》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瞩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 《韩城县志》载:“宋宣和七年(1125年)县令尹阳,曾集芝川乡民,修砌墓垣,建起寝宫、献殿和山门。”元、明、清以来,几经重修,基本上保持着原有规模和古貌。 1934年经杨虎城将军倡议重建现存“芝秀桥”。但祠墓主要建筑终因风雨剥蚀,几乎倾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它加以保护,曾多次拨款修复,1979年以后,又人工改道芝水,迁建宋代之“禹王庙”、元代之“彰耀寺”、“三圣庙”和大门门楼,并加固了北崖护坡。 司马迁祠墓建筑群主体,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坡脚东北为一木牌坊,系清代重修,额书“汉太史司马祠”。 穿过牌坊,缓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又有一木牌坊,约建于明代以前,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为世人敬仰之意。从这里迤逦而上,穿过山门和砖砌牌坊,到达祠院,这是主体建筑。 山门内外砌有阶梯蹬道,共99级,势极险峻。牌坊题额为“河山之阳”,出自《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阳”一语。 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门额上书“太史祠”三字,笔体潇洒,苍劲有力。 院中古柏参天,环境清幽。 献殿为敞厅,是祭祀时供陈祭器、礼品与致仪祀的地方。 寝宫在献殿之后,正中塑有司马迁全身坐像,宫衣充弁,面貌雍容,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祠内碑石林立,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记和名人凭吊吟咏之作。 郭沫若同志也为司马迁祠题词云:“龙门有灵秀,锤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诗文雅健,书法挺秀。 祠后为司马迁墓,用青砖裹砌为圆形,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顶有一古柏,枝杆苍劲,犹如巨掌撑天,矫龙拏云。 明末李因笃曾有“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诗句,于绘景中寄寓了对司马迁悲惨遭遇,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墓前立一石碑,上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汉太史司马公墓”。 司马坡古道东南,建有两个院落,上院展出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中的部分故事,下院展出《史记》碑林和司马迁的格言、警句书法。 祠墓以东靠近黄河的一个土丘上,有汉“挟荔宫”遗址。 《武帝本记》载:元鼎四年,汉武帝自夏阳(汉时韩城名夏阳)东幸汾阳,在这里兴建行宫。遗址发现一块方砖,上书“夏阳扶荔宫令辟天地无极”十二个阳文篆字,也说明当时其他的盛况。 祠墓西北约四公里,为今巍东乡高门村,有司马迁先茔,西北六公里处的徐村,今尚多为同、冯两姓,传说为“汉太史裔”,祖祠大门有“汉太史遗祠”题字。文 庙 韩城文庙座落在韩城市金城东端学巷北侧,是一组元、明两代建筑群。 明统一志载“韩城县学宫于洪武四年(1371年)在原旧址重修”。虽经历代重修而庙内主要建筑的结构形状基本未变。 是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历史纪念建筑群。 进入学巷不到200米,有两座牌坊,分别题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即文庙所在地。由“贤关”、“圣域”两坊进入文庙。 南竖盘龙照壁,为琉璃五龙壁,长17米,高4.2米,系明万历年间修建,再前有“棂星门”。两旁有龙凤相配,上悬立匾,书“文庙”二字。 文庙建筑群由四个院落组成。从棂星门至戟门为第一院落。 院内有半池,半园形,围以石栏。上有石桥直通戟门。 东侧有“更衣亭”,西侧有“致斋所”并有牌亭6座,记明、清两代重修概况。院中古柏参天。 传说元、明时期栽植。 由戟门至大成殿构成第二院落。 大成殿建筑在月台上,台基有石栏围绕。雕以蟠离文。 大成殿前廊3间,西阔5间,进深4间,灰布板筒琉璃瓦方心单檐歇山顶,建筑宏伟。殿两侧东西庑各13间,向北有过角门,殿后用花墙相隔。 与北面明伦堂组成第三院落。明伦堂创建于明洪武四年。 本三代庠序学校以明人伦,后世学宫悉宗此义。堂两边有东西“碑林”、“掌酒司”、“典库司”。 通过明伦堂,往北的高台上为“尊经阁”,组成了第四院落。尊经阁是藏经书的地方,台高3.5米,周围花墙,为重檐歇山顶。 东西两侧建有厢房。 解放后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省文化局曾拨款整修,使这组几将倾圯的古建群,获得了新生,1977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胜地。普照寺 位于城区东北10公里处的昝村乡吴村寨,始建于元代。 有大殿面阔3间,进深2间。为灰布板筒瓦单檐歇山顶,平面而积1,000平方米,结构精巧。 雄伟壮观。门外东西有两幢壁楼,为全市保存较完整的元代建筑之一。 大殿有彩塑泥象五尊;中为贴金释迦牟尼塑像,高约4米,造形大雅,雕饰细腻;两边为文殊、善贤、阿难、加味彩塑像。建于十余米高的吴村古寨高台上,殿门向南,居高临下。 寺前有文水自西向东流经南面至昝村注入黄河。周围皆平。 6.怎样写《文明韩城》作文竞赛300字面韩城,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是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是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还是文化浓郁的地方。这里,就是我的家,素有“小北京”之称的韩城。 韩城拥有丰富的物产,这里有誉满华夏的“大红袍花椒”、红富士苹果;韩城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羊肉臊子饸饹、凉皮、馄饨、芝麻烧饼等。韩城的大红袍花椒以“粒大色艳、香味浓郁、皮厚肉丰、麻味适中”著称,并且被誉为“中华名椒”。 韩城馄饨被誉为“韩城第一名吃”。韩城馄饨如指甲盖般大小,洁如白玉,形似坐佛。 在我的家乡,每逢过年过节、男婚女嫁、接待贵客的第一顿饭都是馄饨。小馄饨们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 如今,韩城馄饨已经成为韩城极富特色的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韩城的历史悠久。 有大禹治水、郭子仪疏沙治河、闯王铺冰过黄河、史阙疑传闻三则的故事;也有鲤鱼跃龙门、西河温泉、秦始皇斩龙脉、大红袍花椒——椒夫妻的传说;更有晋国义士程婴、代蜀功臣司马错、清朝宰相王杰,书法大家杨一鹤,文学巨人杜鹏程等著名人物……韩城不仅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而且风景优美。韩城有时代悠久的古城,有道冠古今的文庙圣域,有宏伟壮观的城隍庙,有被誉为韩城八景之一的古寺晨钟,有宛如游龙的金塔南桥,还有举世闻名的大禹庙……。 7.介绍韩城司马迁祠作文七十字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的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片静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