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大臣上朝的诗句

1.形容大臣的词语

股肱耳目——股:大腿;肱:手臂。旧时指鼎力辅佐帝王的大臣。现比喻十分亲近的办事得力的人。

贵极人臣——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虎体鹓班——虎体:老虎勇猛强健,比喻有才能的将相;鹓班:鹓鸟飞行有序,比喻朝官行列。比喻朝廷文武大臣。

九锡宠臣——九锡:古代帝王赐给重臣的车马、虎贲等九种器物。形容位高权重,深受皇帝宠信的大臣。

举笏击蛇——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手板将蛇打死。比喻有胆识。

括囊拱手——括囊:像扎好的口袋一样不说话;拱手:指无所作为。指大臣不谏言,就是无所作为。

列土封疆——列:同“裂”;封疆:划定疆界。帝王将土地分封给大臣。

满床叠笏——笏: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手板,用以记事,指里指高官。床上堆积着高官所执的手板。比喻家门昌盛,做高官的很多。

2.形容"大臣"的词语有哪些

拔葵去织、两袖清风、急流勇退、骑鹤扬州、明升暗降、处尊居显、一手遮天、权倾朝野、拥兵自固、尺寸之柄

1.拔葵去织 [ bá kuí qù zhī ]

释义:比喻做官的不与人民争利。

2.急流勇退 [ jí liú yǒng tuì ]

释义: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3.骑鹤扬州 [ qí hè yáng zhōu ]

释义: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4.尺寸之柄 [ chǐ cùn zhī bǐng ]

释义:柄:权力。 指尺寸长大小的权力。比喻微小的权力。

5.明升暗降 [ míng shēng àn jiàng ]

释义:指表面上升官,而实际上被削去权力。

3.古代大臣上朝礼仪

上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亡国君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勤政。

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4.唐代大臣上朝时的官服

戴幞头

唐代百官的服色主要有紫,绯,绿,清等。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四品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高宗上元元年有进一步重申百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此后遂沿革不变,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

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员可服花纹绫。五品以上官员袍服纹饰图案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图案。据《唐会要•舆服》: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千牛卫饰牛,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玉钤卫饰鹘,左右监门卫饰狮,左右金吾卫饰豸,都督、刺史饰山形纹。德宗时有规定:节度使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此种纹饰图案,各以文、武执掌而规定,时人称之为“袍花”。

唐代官员还有赐紫,赐绯,赐鱼袋之制。所谓赐紫、赐绯,即职事官的品阶还不及三品、五品,为酬其勋劳,赐以三品、五品的官服以示殊荣。赐紫、赐绯之后,通常可长期服用。此外,还有借紫、借绯,即官员的官品低于三品、五品,特许假借使用服三品、五品官服。如中央官出使外邦,地方官都督,刺史官品低的都可以借紫、借绯,但职任满期后,必须缴还,恢复旧有的官服。三品、五品官员随品服又有给鱼袋之制。鱼袋三品以上饰金,五品以上饰银。睿宗景云年间,诏令衣紫者给金鱼袋,衣绯者给银鱼袋,玄宗开元时,还允许退休官员也可终身佩鱼。自此,百官赐紫、赐绯,必兼赐金、银鱼袋。此制,唐人称为“章服”。章服是表示官员身份和地位的,唐人很重视,也常见于诗句之中。如杜甫“朱绂负平生,银章付老翁”,白居易“一片绯衫何足道,便留朱绂还铃阁”。

虽然说不要复制,但是怎么说都没这个说的全面啊

5.古代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是什么

朝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大唐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笏板废弃不用了。

在道教法坛上,仍尊古意以示法师向帝尊奏告;道士启请神明,奏报行事,正如封建时代的大臣晋见皇帝,若手上少了笏,表示对高位者不敬.朝拜时均是两手恭执朝笏於胸前,以表尊敬。朝中之笏有一定之制,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则不受此限,均可使用。举行道场时,高功登坛,双手捧笏,如对天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