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日本投降的诗句

1.有庆祝日本投降日的诗句对联吗

八年烽火起卢沟

一纸降书落芷江

(注:①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炮轰宛平城,我驻卢沟桥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②1945年8月21日,日方在正式向中国投降之前,派出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在湖南省芷江县与中国方面商定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并在日本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芷江受降”标志着日本全面结束侵华战争。随后的9月9日,中国战区范围内的侵华日军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正式无条件投降。)

2.曰本投降的金典句子

问候朋友。

昭和天皇的《终战诏书》,也就是我们的所说的日本〈投降诏书〉: 惟天下之大势,睹本朝之现状,欲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布告天下:朕已谕令廷臣通告美、英、支、苏四国,愿受诺其共同宣言。

朕缵承洪绪,锡福生民。曩者,本朝传檄四方、战与英美,本求社稷于亿万斯年之举,兼定东亚安宁平和之意。

至如毁别国之宗社、夺领邦之故土,悉非朕意。今征伐已历四载,虽我将兵骁勇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奉公体国,然时局每况愈下,失势之征已现。

及今,夷军弹石之残虐[2],频杀无辜,惨害生灵,实难逆料。如若征伐相续,则我生民不存于世,被发左衽之期重现;如此,则朕何以保全亿兆赤子、何面目复见列祖列宗乎?此朕所以敕令廷臣接受联军之诰者也。

至若同事业之盟邦,朕遗余恨也。然念及臣工黔首曝尸于沙场,忠志之士殉国于内外,遗属之状恸天,朕五脏为之俱裂。

而残喘之生民,或负战伤、祸难,或失家业、生计,朕所视之,深为轸念。故日后国朝所受之苦非常,臣民衷情之表胜往;虽时运之所趋,然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以开太平于万世。

朕于兹得护国体,赖尔等忠良之精诚,并与臣民之同在。若夫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同胞相煎、扰乱时局,何至迷途于大道、失信于天下哉?斯之谬误,朕当深鉴。

今诚宜举国一家,子孙相传,信神州之不沉,保家国于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建设,笃守道义,巩固志操,誓必扬国体之精华,期同步天下之进化。于嚱,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3.日本投降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一败涂地

yī bài tú dì

【解释】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结构】紧缩式。

【用法】用作贬义。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涂;不能写作“图”。

【近义词】一蹶不振、望风披靡、落花流水

【反义词】旗开得胜、不败之地、东山再起

【辨析】~和“一蹶不振”;都形容“失败惨重”。不同在于:①~偏重在失败的惨重程度;是就一时的情况来看;并能东山再起;“一蹶不振”偏重在失败后的严重后果;就长远的发展情况来看;是就此衰落;完蛋。②~只指失败;并可引申为“糟得一塌糊涂;坏得不可收拾”;“一蹶不振”不仅指失败;还可指挫折;指人在精神上;身体及健康上所受的打击及严重后果。

【例句】一支思想涣散、纪律松弛的队伍参加比赛能不~吗?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