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全国高考的语文古诗鉴赏题的答案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2.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答案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D 2、B 3、C 4、B二、(9分,每小题3分)5、D 6、B 7、D三、(9分,每小题3分)8、D 9、D 10、C四、(23分)11、(10分)(1)(5分)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2)(5分)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12、(8分)(1)(4分)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4分)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13、(5分)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五、(22分)14、(4分)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5、(4分)(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16、(6分)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和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7、(8分)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凉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六、(15分)18、(4分)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19、(5分)该标识以“书”和“沈阳”的首写拼音字母为设计元素,体现活动的主题与地域;翻开的书和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对“开卷有益”作出微妙表达。 20、(6分)略七、(60分)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虽长,提示语却很明确,因此审题难度不是很大。 本题的审题方法是审材料提示语。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 加油!呷呷。”从野鸭的话来看,可以提取成功来自于勤奋的观点。 但是材料的倾向持否定态度,因此可以逆向立意。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从青蛙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发展长处下笔。 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从仙鹤的角度来看,应该多方面发展。 综合小动物的故事情节。笔者认为,此文可以有以下几种立意。 1、从管理局的角度看,要正确引导,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发展长处。2、从小兔子的角度看,要正确定位,挖掘潜力,刻苦努力,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注:如果从刻苦勤奋这个角度去写的话,一定要有个前提就是,正确定位。弄清立意后,可以从“长处”的内涵入手,揭示长处具体指什么。 “长处”指某个方面的优点,特长或优势。它可以指某个人某个方面的思维品质、特长等,也可以写某个团体、国家、民族等的优点、特长或优势。 除此之外,也可以从“怎么办”入手,分析如何发展长处,如何正确定位,如何引导,如何努力等,列出几个分论点,这样立意就可以写成并列式议论文。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立意,这样写正反对照式较合适。 当然,也可以选择写成记叙文,构思几个人物或集体,通过故事情节去揭示发展长处的益处或弊端。在虚构故事时,如果能塑造出两个人物、企业、民族等,采用对比。 3.寻求高考诗歌鉴赏题目 及 答案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 (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 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 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4.近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解答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练习一、【三年高考】【2012高考试题解析】(2012·全国新课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是针对下阕人物形象的把握,诗句意为“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因此,“就砚旋研墨” 与“临窗滴”有暗指关系,意在强调思念之深情。【考点定位】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012·天津)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 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2·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分)(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5分)【解析】第(1)题是炼字题,“空”在学过的许多古诗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只要抓住意象“贪夫”的心理和情感,结合思归的主题,就能推出答案。 第(2)题是情感和意象题,从标题“子规”不难看出思乡难归的情感主题。任意选择诗歌中的两个意象,结合情感主题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古诗鉴赏。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抒情方式分类特点例句简析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情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借景抒情白居易《草》[来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即由“景”生“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 情景交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抒情与写景达到了浑。 5.2010高考上海卷语文 诗词鉴赏的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⒕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参考答案】香山居士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参考答案】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解析】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