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小孩学步”的成语有哪些步履蹒跚、一步三摇、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踉踉跄跄 一、步履蹒跚 [ bù lǚ pán shān ] 【解释】: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出自】:唐·皮日休《上真观》:“天禄行蹒跚。” 【译文】:天禄走路的时候歪歪倒倒的样子 二、一步三摇 [ yī bù sān yáo ] 【解释】:指人走路摇晃或者悠闲自得的样子。 【出自】: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9回:“嘱咐家丁看门户,他这才一步三摇来到大门。 【译文】:嘱咐家里下人看着门,他这才一步三摇来到大门口。 三、跌跌撞撞 [ diē diē zhuàng zhuàng ] 【解释】:走路不稳像要跌倒的样子。 【出自】:清代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吃到四更尽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 四、磕磕绊绊 [ kē ke bàn bàn ] 【解释】: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事情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 【出自】: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到后来两目如漆,只得磕磕绊绊,勉强下了山坡。 【译文】:到了后面眼前一片漆黑,只能东碰碰西碰灰地,勉强走下了山坡。 五、踉踉跄跄 [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 【解释】: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译文】:踉踉踉跄上山来,就像是顺着风飞的鹤;摇摆摇摆摇摆回寺去,像刚出水走在陆地上的龟 2.描写小孩学习走路的古诗《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 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 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 况兹清渭曲,居处安且闲。 榆柳百余树,茅茨十数间。 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 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 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 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 《叹老三首》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 但惊物长成,不觉身衰暮。去矣欲何如,少年留不住。 因书今日意,遍寄诸亲故。壮岁不欢娱,长年当悔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