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约束自身言行的诗句有哪些描写约束自身言行的诗句有: 1. 名不可以虚求,贵不可以伪得。——《袁子正书政略》 2. 多行不义必自毖。——《左传》 3.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5. 利令智昏。——《古今格言利害》 6. 官不可以私予人,人不可以私取官。——《晋书》 7.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8. 以细行律身,不可以细行取人。——魏源 9. 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陈弘谋 10. 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诚生信,勤生效。——李惺 代表诗: 《石灰吟》 【明代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 浑:全。 4.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作者简介】 1. 本名:于谦 2. 别称:于忠肃、于肃愍 3. 字号:字廷益 ,号节庵 4. 所处时代:明朝 5. 民族族群:汉族 6. 出生地:杭州钱塘 7. 出生时间:1398年5月13日 8. 去世时间:1457年2月16日 9. 主要作品:《石灰吟》,《节庵诗文稿》 10. 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 11. 官职:少保、兵部尚书 12. 追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13. 谥号:肃愍→忠肃 14. 称号:民族英雄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人物影响】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不仅如此,他的石灰吟也对后人影响很大。 【主要成就】 1.政治 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2.军事 于谦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用兵贵在临机应变,提倡“将士相习”,“管军者知军士之强弱,为兵者知将帅之号令”。所创团营之制,对明朝兵制影响很大。 3.文学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2.形容言行的词语【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说过的话一定用行动实现。 【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行抱一】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行相副】说的和做的相符合。同“言行相符”。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相符】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若一】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言行信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3.关于修炼言行的古诗题诗后 作者: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苦吟 作者: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作者: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如果我的答案有用请采纳,谢谢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