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杜甫有关博览群书的诗句

1.告诫我们要博览群书杜甫诗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杜甫脍炙人口的名句。 杜甫的话无疑是对的,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这是古今中外学问家的经验之谈。

但是,如果读书贪多而嚼不烂,缺乏驾驭知识的能力,自然会产生“胸中无适主”的感觉。 从古至今,靠苦读起家的事例举不胜举。

然而,正如著名学者彼得拉克所说:“书籍使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之人疯疯癫癫。”历史上,由苦读而弄得“疯疯癫癫”的也不乏其人,名家笔下的范进、孔乙己,正是被“死读书”坑了一辈子的典型。

由此可见,读书若不得要领,“破万”并非是什么好事,也未必就能“下笔如有神”。

2.告诫我们博览群书之可贵的古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写作要不断积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明写作灵感需要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博览群书是写作的基础.作品原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⑴。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⑷。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⑸。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⑹。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⑺。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⑻。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⑼。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⑾。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⑿。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⒀。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⒁。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⒂。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⒃。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⒄。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⒅?[1]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⑴纨绔:指富贵子弟。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

《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这里指韦济。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

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⑶“甫昔”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

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料:差不多。

敌:匹敌。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

看:比拟。亲:接近。

⑹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⑺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⑻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

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⑼“此意”两句是说,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⑽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十三载: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天宝六载(747年),恰好十三载。

旅食:寄食。京华:京师,指长安。

⑾主上:指唐玄宗。顷:不久前。

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

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⑿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

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

这里是说理想不得实现,以上四句所指事实是: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

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⒀“每于”两句是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⒁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

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难甘:难以甘心忍受。

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⒂怏怏:气愤不平。

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⒃东入海:指避世隐居。

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去秦:离开长安。

⒄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

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⒅白鸥:诗人自比。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

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2-3] 白话译文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负全部落空,忧愁歌吟,决不是想优游退隐。骑驴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长安度过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但自己像飞鸟折翅天空坠落,又像鲤鱼不能跃过龙门。

我很惭愧,你对我情意宽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把我的诗篇举荐给百官们,朗诵着佳句,夸奖格调清新。

想效法贡禹让别人提拔自己,却又难忍受像原宪一样的清贫。我怎能这样使内心烦闷忧愤,老是且进且退地厮混。

我要向东奔入大海,即将离开古老的西秦。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想报答你的“一饭之恩”,想辞别关心我的许多大。

3.请问杜甫的诗中有哪一首诗是有关读书的诗句

提问者采纳 原句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今译] 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

[赏析]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 他性好佳句。

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补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

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

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

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 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家,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 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

根据实际需要,选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是经验之谈。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精读,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

“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选好了重点,确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钻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为止。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

如果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不论取“破”字的何种涵义,“读书破万卷”都是适用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而不适用于一般的中小学生。

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万卷虽多当俱眼”。 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

相当于现在32开本500页的书300本的文字量。对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杜诗中的“万”字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中有本”。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按照教材要求学习知识,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深造打基础。

“读书破万卷”,一是没有必要,二是难以办到。因此,中小学生不要盲目地去“破万卷”,而应该注重“吃透一本,触类旁通”。

补充: 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整首诗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学,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所谓“磨破”,即熟读而致“书破”。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根据实际需要,先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苏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经验之谈。有书不读,束之高阁,书无异于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所谓“识破”,即精读而透彻理解书中之理。精读,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先好了重点,确定了主攻方向,就要深入、刻苦钻研,直到真正弄懂弄通为止。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意思是说,学习一定要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如果读书不注意识理,漫无目的,一味多读,必然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

不论取“破”字的何种含义,“读书破万卷”都是适用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是“万卷虽多当俱眼”。唐代的书,一卷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万卷书不过一亿字。这个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杜诗中的“万”字应取其非常多之意,即“多读胸有本”。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