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表“幸运”的诗句有哪些千载一时不可逢之佳会 释义:意思是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出处: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释义:意思是以前寻找时,脚上穿的铁鞋都磨破了都无法找到,没想到后来不花一分力气就找着了。 出处:《水浒传》。 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释义:他吟诵这两句诗是想要表达他不甘于济济无名的现状,总有一日要辉煌腾达的豪情壮志。 出处:《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说的。 大丈夫相时而动。 释义:指找准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采取相宜的行动。相,仔细观察并从内心作出评价。睿察静观,待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 出处:《红楼梦》相时而动亦称相机而动。 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机者非明哲。 释义:意思是能认清楚形势的才是好汉,对于事情将要发生之前的兆头要有所察觉,不然就算不上明智。 出处: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 着意寻不见,有时还自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释义:大意是事物难分彼此与是非,过分相信你自己则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讲求是非原则就知道事物的真相了。 出处 :《庄子·齐物论》 贤者之处世,皆以得时为至难. 释义:获得适当的时机,最不容易。 出处:宋·苏轼《贺吴副枢启》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释义:时运佳时,天时地利的优势都会被占尽,时运不佳时,茫茫碌碌的打拼也没有自由 出处:唐•罗隐《筹笔驿》 智者贵于时乘,时不可失。 释义:意思是提醒曹操圣人不违时亦不失时,时机不成熟却盲目蛮干当然是不行的,但是时机来了却轻易放弃也算不上一个智者。 出处:《三国演义》。 “想何年甚时,否极泰回,夫荣子贵。” 释义:否极泰回, 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同“否极泰来”。 出处:明·沈采《千金记·漏贼》 2.关于幸运的诗句你好,幸运的背后总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着.一旦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罗兰《知足》 真正的幸运在等待着有资格享受的人.—【古罗马】斯维托尼乌斯《忒拜战纪》 能够享受幸运的人,同时也会提防幸运.—【古罗马】塞涅卡 幸运可能会使人产生勇气,反过来勇气也会帮助你得到好运.—【美】马科斯·冈瑟 运气通常照顾深思熟虑者—【法】诺贝尔 意外的幸运会使人冒失、狂妄,然而经过磨炼的幸运却使人成伟器.—【英】培根《随笔集》 追求幸运的人应该是行李越轻越好!—【法】巴尔扎克《驴皮记》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诱.—【法】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好运不会在人家等候的那个地方自然而来,而是经过弯弯曲曲与困难得难以想象的道路降临.—【西班牙】加尔多斯《慈悲心肠》 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 塞涅卡 正像一个年轻的老婆不愿意搂抱那年老的丈夫一样,幸运女神也不搂抱那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 ——泰戈尔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 -----培根 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 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 ———— 达尔文。 3.描写“好运”的诗词描写“好运”的诗词: 1 、千载一时不可逢之佳会 (韩愈) 2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3、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4 、大丈夫相时而动 5 、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机者非明哲. 6、着意寻不见,有时还自来. 7 、贤者之处世,皆以得时为至难. 8、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9 、智者贵于时乘,时不可失. 10 、时不可以苟遇,道不可以虚行. 11、人众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苏轼 12、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柳宗元 13、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 14、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 15、诸公方衮衮,好运幄中筹。 4.表示幸运的诗词《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呈申屠御史忍斋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王奕 壮游久负子长才,斥鷃几成困草莱。 千载幸逢皇极运,两生端为圣门来。 谁知白发余年健,得共黄花笑口开。 明日西风归棹远,怀人空忆古樽罍。 《晚登南冈望都邑宫阙(二首)》 年代: 明 作者: 高启 秦金不厌气佳哉,紫盖黄旗此日开。 残雪已销褵鹊观,浮云不隐凤凰台。 山如雊下层层出,江自巴中渺渺来。 六代衣冠总尘土,幸逢昌运莫兴哀。 《兰陵僻居联句》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潘岳闲居赋,陶潜独酌谣。 二贤成往事,三径是今朝。[广宣] 生幸逢唐运,昌时奉帝尧。 进思谐启沃,退混即渔樵。[李益] 蠹简封延阁,雕栏閟上霄。 相从清旷地,秋露浥兰苕。[杜羔] 5.代表“幸运”的诗句有哪些人众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宋·苏轼)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唐·柳宗元)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 滕王阁序)古人曾说:人定胜天。 此言想必今天亦有拥劢。然则,不论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角度,还是从当今物理。 不过从反面来说,若人类不承认人定胜天,则人类每天岂不都生活在悲观当中,从此角度来说,人定胜天是人类的一大思想。取:凭借,依托。 强者凭借人的力量, 弱者依托神的力量。指信人还是信神,是自身强弱的表现。 这句话出自唐•柳宗元 《非国语上•神降于莘》:“力足者取乎 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所谓足,足乎,道 之谓也,尧、舜是矣。” 滕王阁序 (唐)王勃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绝,写的是汉文帝召回被贬往长沙的贾谊,与之宣室夜对的一事。 诗的第一句从正面着笔,写文帝求贤而至“访逐臣”,仿佛热烈颂扬文帝的求贤若渴和虚怀若谷;次句的“才调”,兼指才能与风调,与后面的“更无伦”相合,写出了贾生少年才俊,风采照人的精神面貌。 第三句,承上启下,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文帝那种虚心垂询,求贤若渴的情态。但这一切在诗人看来无非“虚”也,“虚”既“徒然,白白地”之意,更兼“可怜”二字,可谓诗眼,“可怜”即“可惜”之意。 这一幕历史上少见的圣主求贤,风云际会的图景,为什么在诗人李商隐看来是“虚”而“可怜”呢?读最后一句我们才知道:乃是因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也。 至此,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就显示出来了,这就是所谓欲抑先扬。 诗人李商隐通过正反、抑扬、隐显、承转等艺术处理,把自己的用意曲折地表现出来:讽刺了文帝的所谓求贤,同时对贾生寄予了无比的同情。 不过,李商隐在本诗中更多的是自怜,是借他人之洒杯,浇自家胸中的块垒。 一般地说,一个人一旦倒霉了,便对他所以为也倒霉的人就寄予更多的同情,所谓“同病相怜”也。 李商隐少有才名,更兼有大志,自谓“欲回天地”。 但偏偏命途多蹇,陷于牛李二党之争中屡遭排挤和打击,长期沉沦下僚,最后潦倒至死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2。因此,不得意的李商隐,对他所认为的也是不得意的贾生,就寄予了如此的同情。 其实不然,李商隐是错了。自古以来的读书人中能象贾生那样得意的又有几个呢?即使贾生不算大得意,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里,贾生决不能算潦倒。 文帝对他很了解,很尊重,他对文帝可以随便上疏言事,称性而谈,毫无顾忌和保留。彼此几乎可以说是君臣而朋友的关系,但贾生似乎是有点“贪得无厌”,他向文帝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如关东诸侯王的问题,匈奴的问题,富商大贾的生活骄奢和侵削贫民的问题,还有定名,兴礼乐的问题,他要求文帝把这此统统交给他,让他里里外外来包办。 其实他不了解文帝,生长于忧患中的文帝,境界比他高得多了,脑子比他清醒得多了。他的这些急功近利的建议,文帝当然不允,但文帝并未让他下不了台,只是向他表示自己无德,不能大规模地有所作为,对贾生的一片热肠雄心,还了他个“谦让未遑”。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尽害之,乃短贾生曰:‘……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 文帝出于对贾生的爱护,又因他的思想太激进,不可能大用,只得把他贬往长沙了。故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确实,不能因对贾谊之贬,就否定文帝之“圣”。 还有,贾谊多次向文帝提到削藩的问题,但文帝都没有听从,原因是文帝对此事早就心中有数,其次也是出于对贾谊的爱护,不让他参与皇家的家务事,避免招来不必要的伤害。 后来的晁错不是因此而白白地丢了性命吗? 因此,在我们看来,贾谊的没有得到大用,对他而言,未尝不是好事,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文帝重用他后,贾谊的结局更悲惨。 至于他后来自伤,忧郁至死,那完全是他个人的原因,胸怀太不宽广了。常言道“宰相肚里可撑船”,可见贾谊非相才也。 再回到李商隐的《贾生》,这首诗在艺术上当是无可挑剔的。但李商隐的这种想当然的论史态度恐怕是不值得仿效的吧?他毫无根据地就以为贾谊也跟他一样倒霉,可笑地表示对他同情,而讽刺其实在当时堪称“圣主”的汉文帝。 由此,我们也得到一点启示:阅读鉴赏古典诗歌,一定要对背景材料有较深入的了解,我们才不至于被诗人牵着鼻子走。 【贾谊被贬于长沙】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居此三年,写有《吊屈原赋》和《?鸟赋》,开中国文学史上汉赋的先河。 贾谊第一次记载了"长沙乃二万五千户耳"的户籍数,推知西汉时长沙已是一座约十来万人口的诸侯封国都城。 6.关于幸福来之不易,古人所说的诗句1.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唐代 贾岛《题诗后》 2. 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唐代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3.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 4.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警世通言》 5.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唐代 李绅 《悯农》 6. 一粥一饭汗珠换 。——民谚 7.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民谚 8.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唐代 秦韬玉 《贫女》 9.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民谚 10. 吃水勿忘挖井人。——民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