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反复”的诗句有哪些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释义: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释义: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3、寄言荣枯者,反复殊未已——唐·白居易《读史五首》 把自己的心事嫁接在植物的荣枯上面,反反复复的强调自己并不特殊。 4、春夏作头,秋冬为尾。 循环反复无穷已。——唐·罗隐《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 释义:春天和夏天作为一年的开始,秋天和冬天作为一年的结尾,如此循环往复。 5、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唐·杜甫《草堂》 释义:在知道作乱的那一刻,就知道势横而自败。 6、岁久年深心反复,不觉情迷萦缚。——元·侯善渊《酹江月》 释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心里却不断的反复,反而把思绪给牵引住了。 7、反复弄小技,于道未为贞。——元·王冕《感怀 其二》 释义:反反复复的在一些小的技术上,反倒忘记了最初的目的。 8、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宋·王安石《君难托》 释义:人心的反复怎么会知道呢?一旦有小人在耳边诉说谗言就离心了。 9、一点穿联浩动,两仪内、反复阴阳。——元·王处一《满庭芳·心火真香》 释义:一点串联整个世界,在两仪内,反反复复,循环阴阳。 10、但怜反复间,观者为惆怅。——宋·张耒《有感三首其三》 释义:反复吟诵,叫人心生惆怅,惆怅万千。 2.表示反反复复的词语周而复始 颠三倒四 翻来覆去 没完没了 五次三番 三番五次 打旋磨子——转动磨子,反复不停。比喻向人有所要求献殷勤。 二次三番——番:次、遍。不止一次的,反复的。 二三其操——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二三其意——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番来覆去——①指不断翻身。②指反复多次。参见“翻来覆去”。 翻翻覆覆——反复颠倒位置。形容一次又一次。 翻手是雨,合手是云——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 翻手为云——翻:反转。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翻手为云覆手雨——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 翻手作云覆手雨——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术。 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覆雨翻云——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膏唇岐舌——犹言膏唇拭舌。岐舌,指舌头上耍花招,说话反复无常。 膏唇歧舌——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顾复之恩——顾:回头看;复:反复。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 涵泳玩索——涵:沉浸;泳:潜行水中;涵泳:完全进入水中进行游泳,指深入理解体会。深入反复地体会和思索。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莠:丑,坏;莠言:坏话。好话坏话都出自一人之口。指人说话反复无常。 横说竖说——指多方论说,反复喻解。 回寒倒冷——回:掉转;倒:颠倒。天气一会儿热,一会儿冷,变化无常。形容反反复复,变化不定。 3.形容一个人做事反复,而且总做一半就不做了,来来回回又想做词汇或半途而废:中国古代典故之一,出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后转化为成语,本义为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做事有头无尾。含贬义。 有始无终:有开始没有结尾.指做事不做到底.语出《晋书·刘聪载记》:“小人有始无终,不能如贯高之流也。” 浅尝辄止:(qiǎn cháng zhé zhǐ),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出自(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工夫深入钻研. 4.古代文言文中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的句子有哪些古代文言文中形容一个人反复无常的句子有“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一)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也是出尔反尔这一成语的出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人多用出尔反尔来形容一个人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出自唐代杜甫的古诗《贫交行》。诗曰:”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该诗是一首抨击黑暗的诗,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诗开篇“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主要是描述的是一些势力小人,反复无常,变化翻脸就像翻翻手掌那样随意,这样纷纷杂杂的事和人,是如此之多,何必去计较数落呢?”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是说像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今人已经视如粪土。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而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论语·述而》中记述有孔子的一句话,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意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就是说,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则反复无常,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无独有偶,在《论语集注》记载有程子的一句话,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也是说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心无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