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不押韵的古诗有不押韵的古诗 赠郭将军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平明拂剑朝天去, 薄暮垂鞭醉酒归。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有没有很押韵的古诗词? 1. 想念谁?笑过后满脸全是泪水. 2.那一抹春秋,留下谁的愁. 3.淡淡花喜,最是寂寞凌桐雨.悲愁与,却梦里惊醒. 4.最是圆月怜悲伤,一种眼泪,两叹惆怅. 5.伤沫伤,未青殃,白雪似银霜. 凌若凌,雨初停,风影辞寒行. 2.为什么有些名诗人写的诗可以不押韵的吗诗之所以叫诗,就是因为他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就如同歌之所以是歌,就是因为他张口即来,利于传唱。诗和歌,一个善读,一个好唱,两者经常被放在一起指称,就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韵律感强,富于节奏美。这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韵律感和节奏感,只要在这两者上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共振频率,诗和歌还能相互转换,比如很多诗谱上曲就能被写成歌,很多歌的歌词抽出来稍加修饰,也就是一首标准的好诗。就此来看,要是诗不押韵,我们又该怎样区别诗和其他的文体呢?那么,把散文甚至又臭又长的学术论文拆成一行一句地罗列出来,也可以叫做诗啊。要是真的在这个标准上失之于宽松了,QQ和微信上习惯打三个字就敲一下回车键的装*伪文青们都可以信手成诗了,那么诗作为一种横贯中西、纵延千年的古老文学品种,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至于你问到为什么有些名人写的“诗”可以不押韵,而我们这样无背景无身材无才华的学渣屌为何从小学时期歪歪扭扭地学写字的时候开始,语文老师就三令五申地呵斥我们,写作文一种要注意文体规范呢?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就跟你在单位里某分管副领导可以天天大摇大摆地提前半个小时下班,局长却视而不见;而你这样的基层小苦*,今天早上不小心迟到了十分钟,就要被局长在全局大会上公开点名批评是一样的道理,你懂嘀。要是真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你就枉为中国人,枉为中华“精华”文化的传人鸟。 话又说回来,还是那句老话,谁叫你生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了呢! 3.形容押韵的诗词诗歌的押韵诗歌要讲究韵律美,就要求押韵,并有和谐的节拍.古人说:“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沈德潜《说诗啐语》)说明了押韵的重要性.押韵就是在诗行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一般也叫“合辙”.例如:群峰壁立太行头, (t—ou,定韵)天险黄河一望收, (sh—ou,押韵)两岸峰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ch—ou,押韵)——**《出太行》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sh—i,定韵)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y—ü,押韵)——陈毅《冬夜杂咏·幽兰》《出太行》一诗的“头,收,仇”的韵母都是ou,同属“油求”辙,这三句诗的末一个字就是押韵的.《幽兰》一诗的“识”韵母是i,“隅”的韵母是ü,i 和 ü,韵母发音相近,同归于“一七”辙,也是押韵的.最先点出一个诗节或一首诗的那一个字叫“定韵”(或“起韵”),一经“定韵”之后,后边诗行末一个字与“定韵”的字归于同一辙音韵里,就算“押韵”了(或叫“合辙”,如同后边的车轮归入前面滚过的车辙一样).《出太行》是在第一行诗的末尾“定韵”,《幽兰》是在第二行诗的末尾“定韵”.诗歌押韵有下列几种主要的形式:(一)排韵.有的又叫“打铁韵”,就是诗的每一句都押韵.如:秋风萧瑟天气凉, (l—iɑnɡ)草木摇落露为霜. (sh—uɑnɡ)群燕辞归鹄南翔, (x—iɑnɡ)念君客游思断肠. (ch—ɑnɡ)慊慊思归恋故乡, (x—iɑnɡ)君何淹留寄他方? (f—ɑnɡ)贱妾茕茕守空房. (f—ɑnɡ)忧来思君不敢忘, (w—ɑnɡ)不觉泪下沾衣裳. (sh—ɑnɡ)援琴鸣弦发清商, (sh—ɑnɡ)短歌微吟不能长. (ch—ɑnɡ)明月皎皎照我床, (ch—uɑnɡ)星汉西流在未央. (y—ɑnɡ)牵牛织女遥相望, (w—ɑnɡ)尔独何辜限河梁? (l—iɑnɡ)——曹丕《燕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是迄今所能见到的一首最古的七言诗,它的用韵特点就是句句押韵.全诗的每一个诗行都押在“ɑnɡ”韵上,即古诗的“七阳”.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称赞,不仅情致委婉,而且音韵节奏优美,清人王夫之评价此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这种句句用韵的押韵形式,韵与韵之间间隔的音节少,韵就比较紧迫,音乐感强.但如果不注意韵脚之间交替变换声调,则会给人以单调之感;另外,句句用韵,增加了押韵的字数,也不能说不对表达思想感情增加了限制.因此,人们在写诗的时候用排韵的并不多.(二)隔行韵.句与句间隔一行押韵,一般都在诗行的双句押韵,叫做押双不押单,或者说拗上不拗下.隔行韵有第一句起韵的,如果是四句的,一、二、四句押韵.如:春眠不觉晓, (x—iɑo)处处闻啼鸟. (n—iɑ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sh—ɑo)——孟浩然《春晓》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ɑo韵.也有首句 不入韵,从第二句起才定韵的.如: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t—ɑnɡ)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ch—ɑnɡ)——王建《新嫁娘》二、四句“汤”、“尝”押ɑnɡ韵.隔行韵较之排韵更有高低抑扬的变化,用韵也更方便,而且韵与韵之间间隔音节并不多,韵律感依然是很强的,所以古诗、现代诗和民歌的绝大多数都用这种押韵形式.三、双句韵.每两句为一个单位互押,如一、二句用一个韵,三、四句又转一个韵.例如:三边没有树石头少, (sh—ɑo)庄户人的日子过不了.(l—iɑo)天上无云地下旱, (h—ɑn)过不了日子另打算. (s—uɑn)羊群走路靠头羊, (y—ɑnɡ)陕北起了**. (d—ɑnɡ)领头的名叫刘志丹, (d—ɑn)把红旗举到半天上. (sh—ɑnɡ)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sh—ɑo)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l—iɑo)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sh—ɑn)陕北红了半个天. (t—iɑn)紫红犍牛自带耧, (l—ou)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y—ou)……——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上面几节诗,每两句为一个单位互押(其中只有第四节与第三节通押江阳韵).诗所押韵辙的顺序是:遥条辙(ɑo韵)、言前辙(ɑn 韵)、江阳辙(ɑnɡ韵,包括三、四两个小节)、遥条辙(ɑo韵)、言前辙(ɑn 韵)、油求辙(ou韵).(四)间隔韵.这种押韵的方式是没有定规的隔几行押韵.如:也许它真的是一片海,我是一朵灼热的浪花; (h—uɑ)当我知道它是瀚海,——我才发现:我是一粒炙干的沙. (sh—ɑ)青春呢?贮在了茫茫的沙浪里,只有沙枣向我吐露幽幽的情话, (h—uɑ)——在这高高的天山下.(x—iɑ)我是一粒沙. (sh—ɑ)如果我能补偿过去,我愿一身分作两下: (x—iɑ)一半儿搀进胶土里,——铺就绿茵松软的苗床;一半儿拌进水泥中,——凝成大厦金属的骨架.(j—iɑ)——杨牧《瀚海━—写给我的年青时代》全诗共分三节,押“发花”辙.第一节“沙”与“花”间隔两行;第二节“话”与第一节末一行的“沙”间隔三行,“下”和“话”没有间隔;第三节的“下”与“沙”间隔一行,“架”与“下”间隔三行.这种没有定规的隔几行押韵,用韵非常自由.至于到底隔几行押韵好,则依具体情况而定,以不影响表情达意同时读起来依然铿锵和谐为度。 4.这首诗怎么不押韵了本人写诗十年,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古韵和现代人说的韵的确不是一样的,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很多人以汉语拼音押韵,你想一想,古人是没有汉语拼音的,所以按汉语拼音的尾音去和古诗词的韵,本人而言就是不可取的,所以那个人说的是不为错的,也就是按照正常判断韵脚的说法,这首诗的确韵压的不好。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方法,读自己写的诗,你自己看看顺口不顺口,这个对于汉语拼音而言,我觉得为一种更好的判断韵脚的方法,而汉语拼音只能作为辅助!这首诗读起来的时候总觉得有什么地方有点儿不上口不是么? 既然你把诗贴上来了我就给你的诗做一个点评吧,评的不好,还请见谅:首先,作诗选意向诗很关键的,这直接决定了古诗美不美,现代诗没有古诗那种韵味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押韵,而在于意向的表达,古诗的炼字诗很精的,所以很多白话文之后出现的词或者表意重复的词(着重突出除外)都最好不在古诗中出现,而你的这首诗,这类白话词太多,把诗的整体已经拉下了一个档次,这些词有:“剔透”,“晶莹”,“强压”,今朝和有幸的搭配,“姑娘”,“华彩”,这些词,只能把一首诗拉上庸俗,减少诗的意境和美感,判断这类词我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想想这些词在古诗中可不可能出现。你在问题中同样说到了对仗的问题,的确古诗对于对唱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不是说就能够为所欲为,就像现在很多人写诗部要求平仄,但是不是什么字都能够加进去,不然读起来就绕口!所以,不必刻意,但是基本的还是要的,不然影响断句,自然诗读起来就不舒服。你这首诗的确存在问题,就算在表达上就如此,我觉得放在古代,一个诗人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就是接上卖珠宝的滑舌小贩可能都能随口说出!为什么?因为文字缺少美感。我觉得作为诗而言,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完全可以不要的,你就是说你得到了好的珠宝,很适合某位姑娘作配珠,你诗想突出什么呢?突出珠宝的美,姑娘这个意向显得多余,让人觉得你是在推销珠宝而不是在写诗,如果诗突出姑娘的美,差的珠宝配不上,你着重描写的也绝对不是珠宝,而是花上两句去形容这个姑娘!所以,这首诗最大的问题还不在韵脚对仗,而是本身有歧义,让人看不懂你要表达什么!这是一定要改的! 以上只是个人意见,说的不好望请见谅! 5.为什么有的古诗词不完全押韵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谨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6.为什么有些名诗人写的诗可以不押韵的吗诗之所以叫诗,就是因为他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就如同歌之所以是歌,就是因为他张口即来,利于传唱。 诗和歌,一个善读,一个好唱,两者经常被放在一起指称,就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韵律感强,富于节奏美。这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韵律感和节奏感,只要在这两者上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共振频率,诗和歌还能相互转换,比如很多诗谱上曲就能被写成歌,很多歌的歌词抽出来稍加修饰,也就是一首标准的好诗。 就此来看,要是诗不押韵,我们又该怎样区别诗和其他的文体呢?那么,把散文甚至又臭又长的学术论文拆成一行一句地罗列出来,也可以叫做诗啊。要是真的在这个标准上失之于宽松了,QQ和微信上习惯打三个字就敲一下回车键的装*伪文青们都可以信手成诗了,那么诗作为一种横贯中西、纵延千年的古老文学品种,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至于你问到为什么有些名人写的“诗”可以不押韵,而我们这样无背景无身材无才华的学渣屌为何从小学时期歪歪扭扭地学写字的时候开始,语文老师就三令五申地呵斥我们,写作文一种要注意文体规范呢?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就跟你在单位里某分管副领导可以天天大摇大摆地提前半个小时下班,局长却视而不见;而你这样的基层小苦*,今天早上不小心迟到了十分钟,就要被局长在全局大会上公开点名批评是一样的道理,你懂嘀。 要是真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你就枉为中国人,枉为中华“精华”文化的传人鸟。话又说回来,还是那句老话,谁叫你生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了呢。 7.如果古诗不押韵还是诗吗不是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 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文言文之类的。 写诗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等。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 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 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带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阵狂飙如猛兽, 仄仄平平仄, 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树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间万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难, 仄仄仄平平, 宇宙现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宽。 平平仄仄平。 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风处, 平平平仄仄, 环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吴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万物显春荣。 至于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 曾金美·赠友人 (碧波诗词读后感)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