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忠的诗句1、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 ——唐·贯休《塞上曲》【全诗】:去年转斗阴山脚,生得单于却放却。今年深入于不毛,胡兵拔帐遗弓刀。 男儿须展平生志,为国输忠合天地。甲穿虽即失黄金,剑缺犹能生紫气。 塞草萋萋兵士苦,胡虏如今勿胡虏。封侯十万始无心,玉关凯入君看取。 2、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唐·郑谷《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全诗】:风骚为主人,凡俗仰清尘。 密行称闺阃,明诚动搢绅。周旋居显重,内外掌丝纶。 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大仪墙仞峻,东辖纪纲新。 闻善常开口,推公岂为身。立朝鸣佩重,归宅典衣贫。 半醉看花晚,中餐煮菜春。晴台随鹿上,幽墅结僧邻。 理论知清越,生徒得李频。药香沾笔砚,竹色染衣巾。 寄鹤眠云叟,骑驴入室宾。近将姚监比,僻与段卿亲。 叶积池边路,茶迟雪后薪。所难留著述,谁不秉陶钧。 丧乱时多变,追思事已陈。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 宗从今何在,依栖素有因。七松无影响,双泪益悲辛。 犹喜于门秀,年来屈复伸。3、忠谏能坚信正臣,三沈三屈竟何云。 ——唐·周昙《六朝门李集》【全诗】:忠谏能坚信正臣,三沈三屈竟何云。每沈良久方能语,及语还呼桀纣君。 4、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唐·吕温《题阳人城》【全诗】: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 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5、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 ——唐·汪遵《比干墓》【全诗】: 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一沉冤骨千年后,垄水虽平恨未平。 6、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宋·文天祥《沁园春》【全诗】: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 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欻云亡。 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 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7、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宋·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全诗】: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8、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宋·辛弃疾《御书阁额》【全诗】:功掩萧何第,名越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旁。落成纷燕贺,弱羽得高翔。 9、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全诗】: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 见君谏疏频上,高论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 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 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10、无因剖胸出此心,一寸孤忠天实临!——宋·陆游《我有美酒歌》【全诗】:我有美酒起自斟,劝君一卮为君吟,素衣未遂京尘化,绿鬓已受吴霜侵。 三巴涂路何嶔崟,五溪雾潦多毒淫。虎豹夜啸裂崖谷,魑魅昼出矜山林。 身如槁叶堕幽阱,窅窅何啻千尺深。无因剖胸出此心,一寸孤忠天实临!11、丁年驰骛弓刀后,报国孤忠自许。 ——宋·李曾伯《摸鱼儿》【全诗】:对垂弧、引觞一笑,凄凉薄分天气。丁年驰骛弓刀后,报国孤忠自许。 堪叹处。今老矣,强颜犹踵邯郸步。 安能远举。谩目送征鸿,梦劳胡蝶,无计便归去。 清闲禄,旧说天公靳予。何时松菊村墅。 生非燕颔鸢肩相,岂是觚棱鵷鹭。收拾取。 休直似、文渊定远空怀土。阿戎可语。 待乞得身还,屏伊世累,甘受作诗苦。12、天赋与、飘然才气,凛然忠节。 ——宋·找善括《满江红》【全诗】:海岳储祥,符昌运、挺生前哲。天赋与、飘然才气,凛然忠节。 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二十年、麾节遍江湖,恩威浃。 香穗直,云峰列。觞羽急,鲸川竭。 共介公眉寿,赞公贤业。出处已能齐二老,功名岂止超三杰。 侍吾皇、千载带金重,头方黑。13、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清·黄宗羲《卧病旬日未己闲书所感》【全诗】: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2.关于 忠 的详细解释.及古语文字释义: 形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2) 同本义 [devoted;honest;loyal]。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honest and tolerant]。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give allegiance to]。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 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 忠 zhōng 名 (1) 忠臣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2) 通“中”。中间,适中[center]。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忠姓 (参考:百家姓) 释义 、字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直率地。 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又如《晏子春秋》:“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不说(音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於君,不能与君陷於难。‘” 【古语】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左传·庄公十年》 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 3.带"忠"字的成语 谚语 歇后语 格言 或是诗句成语 解释 尽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贞,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 精忠报国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赤胆忠心 赤:比喻真纯。形容十分忠诚。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忠心耿耿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忠孝节义 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忠肝义胆 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忠心赤胆 形容十分忠诚。 忠贞不渝 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渝:改变,违背。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忠言逆耳 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公忠体国 谓尽忠为国。 竭智尽忠 竭:尽。用尽智力,竭尽忠诚。 尽忠竭力 竭:尽。用尽气力,竭尽忠诚。 求忠出孝 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矢忠不二 立誓忠心到底决不改变。 效死输忠 指竭尽忠诚。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宅心忠厚 宅心:居心。忠心而纯厚。亦作“宅心仁厚”。 忠不避危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职守,不回避危险, 忠贯白日 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白日。形容忠诚无比。亦作“忠心贯日”。 忠驱义感 谓为忠心所驱使,为正义所感召。 忠孝两全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竭忠尽智 〖解释〗毫无保留地献出一片忠诚和所有才智。 移孝为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义胆忠肝 〖解释〗指为人正直忠贞。 忠贯日月 〖解释〗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 忠心贯日 〖解释〗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同“忠贯白日”。 4.描写“忠诚”的诗句有哪些1,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善哉行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2,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古风其六》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3,忠诚在方寸,感激陈情词。——《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年代: 唐 作者: 李适 4,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奉国忠诚每竭,承家至孝纯深——《唐武氏享先庙乐章》 年代: 唐 作者: 武则天 5,守忠诚、不替天意,自能符合。——《贺新郎·往事何堪说》 年代: 宋 作者: 刘学箕 6,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九章之一 惜诵》 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 7,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秋日村舍》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8,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9,忠诚共白日,势利一飞尘。——《寄张赵二相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胡寅 10,如晦作相犹民天,忠诚蹇蹇终始全。——《送杜靖国知连州》 年代: 宋 作者: 郑侠 5.忠的意思是什么忠的意思是: 形 (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2) 同本义 [devoted;honest;loyal]。 (3) 又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honest and tolerant]。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give allegiance to]。 (2) 又 (3)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 忠 zhōng 名 (1) 忠臣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2) 通“中”。中间,适中[center]。 (3) 忠姓 (参考:百家姓) 6.带"忠"字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或是诗句含有忠字的诗句,首先想到的是屈原的诗句: 涉江【战国】屈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天问【战国】屈原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以下是为您收集的其他古诗词的相关诗句. 秦妇吟 【唐】韦庄 陕州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唯守城. 古风【唐】李白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远别离【唐】李白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木兰歌【唐】韦元甫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留别武陵袁丞【唐】王昌龄 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唐】杜甫 可怜忠与孝,双美画骐驎. 成语: 尽忠报国 精忠报国 赤胆忠心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忠心耿耿 忠孝节义 忠肝义胆 忠贞不渝 忠言逆耳 7.《论语》有多少“忠”的句子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 “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 (《论语·里仁》)这里的“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在曾子看来,孔子的全部思想用“忠恕”二字就可以加以概括。 实际上,在孔子思想中“忠”和“恕”都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 “忠”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过17次,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忠”这个道德规范,“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之谓。 《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 《广韵》:“忠,无私也”。朱熹说:“尽己之谓忠”。 杨倞《荀子·礼论注》:“忠,诚也”。“诚”、“实”同义,即“忠”是诚实无欺的意思。 孔子说:“主忠信”,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论语·学而》)总起来说,“忠”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诚实。“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儒家“忠”作为道德范畴,还包含有君臣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应该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君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应该忠心事奉君主。鲁国的正卿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孝兹,则忠”是说如果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民众就地对你尽忠竭力了。这里的“忠”主要是指臣下对君主,下属对上司要尽心竭力服务的道德关系。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一次交代时,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 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忠矣。”(《论语·公冶长》)这里说的“忠”是指尹文子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可见,儒家的“忠”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恕”是孔子“仁”的又一方面的内容。 《说文》:“恕,仁也”。朱熹解释说:“推己之谓恕”。 “忠”和“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焦循引《周官·大司徒注》:“忠,言以中心”,引贾谊《新书·道术》:“以己量人之谓恕”。 焦氏指出:“己立己达谓之忠,立人达人谓之恕。”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是:“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 “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 儒家关于“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 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 (《礼记·中庸》)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论语·雍也》)即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所欲与之,这是恕道的另一方面。3、絜(xiè)矩之道。 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经常保持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于恕道。《礼记·大学》解释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即不要把自己所厌恶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还说:“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作为一个有道德人,应该严于律己。应该先具备美德,然后才要求别人也具备;自己没有恶习,然后才能批评别人;自己心中没有“恕道”,却要要求别人实行“恕道”,这是不可能的。 可见,儒家的“恕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 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恕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恕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