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朗诵画菊

1.古诗赏析《画菊》

秋风瑟瑟,落木萧萧,黄叶翻飞,洁白胜雪的梨花、粉红可爱的桃花、倾国倾城的牡丹早已凋谢了,稀疏的篱笆边上,唯有一簇簇菊花,自由自在的开放着,任是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击打它那弱小的身躯,它也傲然挺立,宁可枯死枝头,也不随风飘落。

郑思肖是一位爱国诗人,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

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这首诗赞叹了菊花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的品质,结合诗人的性格,可以看出作者是托物言志,借菊花表达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view/118564.htm。

2.古诗赏析《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读了郑思肖的这首诗,我不禁想起那一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的确,当百花在花丛中争奇斗艳时,何见菊之身影?它不在,不在这随风大波中,而是独自守在乡间篱笆之旁,体味着自己那一份乐趣,正如诗中所说:“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我觉得,菊就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们,当众人都在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时,他们却退隐山林、与世无争,不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在田间种作自乐,只要“但使愿无违”就行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诗中抒情的句子,宁可在枝头守着那一抹清香而逝,也不随风吹落,离荡在北风之中,就像那些隐士们,在乡间著文章、种豆,远离那“车马喧”的地方,以此自终罢了,却不愿在“学成文武业,卖于帝王家”的昏君手下,做一些违背道德良心的事,即使有了万贯家财,也会良心不安,毕竟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要比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

整首诗借物寓意,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赞扬了那些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隐士形象,押韵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意思看似简单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须细细品味,才能得其精髓。

3.大哥大姐~求个古诗《画菊》全文的意思~~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4.跪求

/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9250《画菊》赏析作者:石门口中学 郝健芹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4“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读了郑思肖的这首诗,我不禁想起那一句:“菊,花之隐逸者也”。

的确,当百花在花丛中争奇斗艳时,何见菊之身影?它不在,不在这随风大波中,而是独自守在乡间篱笆之旁,体味着自己那一份乐趣,正如诗中所说:“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我觉得,菊就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们,当众人都在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时,他们却退隐山林、与世无争,不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在田间种作自乐,只要“但使愿无违”就行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诗中抒情的句子,宁可在枝头守着那一抹清香而逝,也不随风吹落,离荡在北风之中,就像那些隐士们,在乡间著文章、种豆,远离那“车马喧”的地方,以此自终罢了,却不愿在“学成文武业,卖于帝王家”的昏君手下,做一些违背道德良心的事,即使有了万贯家财,也会良心不安,毕竟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要比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

整首诗借物寓意,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赞扬了那些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隐士形象,押韵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意思看似简单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须细细品味,才能得其精髓。

5.古代诗歌阅读

小题1:傲骨凌霜、孤傲绝俗。表示他坚守高尚节操,忠于故国的情怀。

小题1:① “枝头抱香死”的“死”比“抱香枝上老”的“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②“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反问,语气坚定;后者否定,语气稍弱。③“吹落”也有死的意味,痛切悲壮;后者的“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④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后者的“秋风”则没有这种所指。

小题1:菊花的特征(1分)情怀(2分,只说“坚守高尚节操”的给1分,只说“忠于故国”的给2分

小题1:4分,一点2分,回答2点即可。

6.读了《画菊》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7.古代诗歌阅读(7分)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

【答案】【小题1】傲骨凌霜、孤傲绝俗。

表示他坚守高尚节操,忠于故国的情怀。【小题1】① “枝头抱香死”的“死”比“抱香枝上老”的“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②“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反问,语气坚定;后者否定,语气稍弱。③“吹落”也有死的意味,痛切悲壮;后者的“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④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后者的“秋风”则没有这种所指。

【答案解析】【小题1】菊花的特征(1分)情怀(2分,只说“坚守高尚节操”的给1分,只说“忠于故国”的给2分【小题1】4分,一点2分,回答2点即可。

8.诗词 画菊 译文 一句一句的翻译

1.“诗余”二句——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是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

2.“聚叶”二句——聚叶,把菊叶画得茂密,故用“千点”。攒,簇聚。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烘染等法,枝叶浓黑以烘托花姿。“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如《画居逸品》记高濲“酒酣泼墨,写菊数本……寒香飘拂,凉风飒然。”菊花的不同画法则有“高顶攒瓣花”、“攒顶尖瓣花”、“攒心细瓣花”等名目。

3.“淡浓”句——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句——即“(戴着)跳脱之腕底生秋香”的修辞句法。跳脱,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做“挑脱”、“条脱”。《全唐诗话》:“(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句中仅以字面与“淡浓”成对,对仗中多有此式。有人解为灵活,兼有此意。

5.“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掇,拿取。

6.黏屏——把画贴在屏风上。慰重阳——重阳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

小题1:小题1: 一二句写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诗三四两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这些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作者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以及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 ”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