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悟道的古诗词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侍郞来。 (安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 2.描述隐居深山悟道参禅的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唐代】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白居易的避暑的方法颇有俗趣,又带些哲思。所谓心静自然凉,相比于暑天他人的种种不适,香山居士要淡定许多,也充满了创意。不过也有缺点,就是境界要求太高,非常人所能及。 《悟道诗》 【宋代】杨妙锡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全诗描述了历经千辛万苦寻春而不得,最后却又偶然得到的经过,借以说明悟道的经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越是执着不放,就越发南辕北辙。 《弘一法师临终偈语》 【民国】李叔同(弘一)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弘一大师乃文艺天才,歌曲传唱天下。出家后,不作世俗文字,口不离佛,笔不离教。这二首临终偈语,实为四言绝句。两首各不同韵,各有所指。前首乃述君子之交,后首乃述自己的感想。不执著生死,一切圆融,乐观示寂,大彻大悟。 3.描述隐居深山悟道参禅的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唐代】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白居易的避暑的方法颇有俗趣,又带些哲思。 所谓心静自然凉,相比于暑天他人的种种不适,香山居士要淡定许多,也充满了创意。不过也有缺点,就是境界要求太高,非常人所能及。 《悟道诗》 【宋代】杨妙锡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全诗描述了历经千辛万苦寻春而不得,最后却又偶然得到的经过,借以说明悟道的经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 越是执着不放,就越发南辕北辙。 《弘一法师临终偈语》 【民国】李叔同(弘一)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弘一大师乃文艺天才,歌曲传唱天下。出家后,不作世俗文字,口不离佛,笔不离教。 这二首临终偈语,实为四言绝句。两首各不同韵,各有所指。 前首乃述君子之交,后首乃述自己的感想。不执著生死,一切圆融,乐观示寂,大彻大悟。 4.形容学习悟道的成语【不立文字】: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即心是佛】:佛教禅宗认为只要求之于内心,便可悟道成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香象渡河】: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香象绝流】: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同“香象渡河”。 5.形容突然有种失落感的诗词《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