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传统古诗词吟诵腔调

1.古代什么时候开始吟诵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

吟诵规则一、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

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如果走音的话后果自负。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

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

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 1、平长仄短。

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

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

若为仄起诗,则相反。注意: 1.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

2.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 3、依字行腔。

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

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4、文读语音。

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

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

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

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 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

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

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

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 六、吟诵的高级要求为: 1、情通古人。

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2、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

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吟诵的界定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

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

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

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

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

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 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

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

2.古诗词如何吟诵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3.古诗词朗诵有那些形式

朗诵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朗诵

1、朗诵的概况

朗诵艺术有一个基本的概况。它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中间中断了很长时间。它源于口头传诵,认真算起来,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

2、朗诵和朗读的区别和联系

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因使用的范围各不相同,而要求也有不同。朗诵,要求声音清晰、响亮,需要洪亮的嗓音来表达。朗诵比朗读的要求更高一些。朗诵要对作品的中心思想有理解,要和作者有强烈的共鸣,这是语言再创造的前提。而女性受生理条件制约,要求柔美一些。

3、朗诵的要求

朗诵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

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

朗诵还要求有美感 。

4.适合古诗吟诵时的背景音乐有哪些

古诗吟诵时的背景音乐有克罗地亚狂想曲、蓝色多瑙河 、梦中的婚礼 、白日梦思乡曲 、天空之城 、爱的纪念。

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5.古诗文诵读

作者 诗词名

汉乐府 长歌行 韩 翃 寒 食

曹 植 七步诗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北朝民歌 敕勒歌 卢 纶 塞下曲

骆宾王 咏 鹅 孟 郊 游子吟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刘禹锡 竹枝词

贺知章 咏 柳 刘禹锡 乌衣巷

王之涣 凉州词 刘禹锡 望洞庭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刘禹锡 浪淘沙

孟浩然 春 晓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白居易 忆江南

王 翰 凉州词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出 塞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从军行 杜 牧 山 行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杜 牧 清 明

王 维 鹿 柴 杜 牧 江南春

王 维 竹里馆 杜 牧 秋 夕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李商隐 乐游原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温庭筠 商山早行

高 适 别董大 王安石 元 日

李 白 静夜思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李 白 古朗月行 王安石 梅 花

李 白 望庐山瀑布 苏 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李 白 赠汪伦 苏 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 白 独坐敬亭山 苏 轼 惠崇《春江晓景》

李 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苏 轼 题西林壁

李 白 早发白帝城 李清照 夏日绝句

李 白 秋浦歌 陆 游 示 儿

李 白 望天门山 陆 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 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杨万里 小 池

杜 甫 绝句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杜 甫 赠花聊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杜 甫 江南逢李龟年 朱 熹 春 日

杜 甫 春夜喜雨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杜 甫 绝句 林 升 题临安邸

杜 甫 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王 冕 墨 梅

柳宗元 江 雪 于 谦 石灰吟

贾 岛 寻隐者不遇 王 磐 朝天子·咏喇叭

张 继 枫桥夜泊 郑 燮 竹 石

张志和 渔歌子 龚自珍 己亥杂诗

6.适合古诗文吟诵的诗歌

强烈 推荐 李白的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①,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②有鸟道③,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④

上有六龙回日⑤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⑦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⑧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⑨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⑩。

将进酒①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①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②,丹丘生③,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④馔玉⑤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⑥昔时宴平乐⑦,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⑧沽取⑨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⑩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信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③五岳掩赤城④。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⑤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⑥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②邈云汉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