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关于西安凉皮古今诗词陕西凉皮 秦镇米皮 秦渡桥头十二郎,天教巧手弄蒸尝。细裁玉纸薄筋软,一点香红动始皇。 岐山擀面皮 小吃谁将进御京?繁难八序品民情。光筋薄软村香味,赢得康熙钦赐名。 汉中米皮 水软山温细腻多,汉中米食亦柔和。且将千种缠绵味,调到舌间凭叹哦。 西安酿皮 精酿慈心细细抡,餐餐美食谢娘亲。三番尚恐儿犹饿,还把当年老碗寻。 2004.4.15阿房 注:秦镇米皮传为秦镇巧人李十二为度荒年而制,进献秦始皇,帝食后大赞,遂免当地百姓不及时纳粮之罪。后秦镇人为纪念李十二,遂于正月二十三其逝世纪念日做米皮,流传至今。岐山擀面皮,经和、洗、沉、过、发、烫、擀、蒸八道工序制成。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被召入宫做此小吃。帝后食之大赞,赐名“御京粉”。 2.介绍秦镇凉皮的作文200字我家乡的风味小吃 谈起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大家都会说不尽,道不绝,像北京的脆皮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 闻名全国,数不胜数。我家乡的风味小吃虽然没这些小吃这么享有盛誉,但是我还是十分喜欢它的,它就是清汤粉。 可能大家听起来名字没有什么韵味,但是他中间的的内涵可深了,清汤粉的做发很简单,首先先抓一把洗净的米粉放入锅中,经过沸腾的开水一烫一会儿,基本就熟了,它的配法很多,有牛肉粉,咸肉粉,猪皮粉。 再将豆芽从热水中一捞,放在碗面上最后要放入秘制葱花和精心配制的高汤,一碗色香味具全的美味小吃就完成了,根据个人喜好也可以放入一些辣椒酱,蒜茸等等反正一切都是现成的,看上去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如果你喜欢品尝美味,就来我家乡一“吃”为快把。 3.凉皮的秦镇米皮秦镇位于西安市辖区户县内,毗邻西安,自古盛产优质粳米。传说秦始皇时,一年大旱绝收,无米上贡。当时刑罚严苛,乡民皆恐,求教于一乡绅。隔日,乡绅计出,制凉皮上贡!将陈年大米浸泡过夜,石磨成浆,沉淀,撇去上清,上笼蒸制,再加各种调料,即成秦镇凉皮。秦始皇尝过,绵软爽滑,酸辣可口,大悦之下,遂免当年赋税,并指定秦镇凉皮此后为皇家贡品。秦镇大米凉皮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米、碾粉到和浆、锅蒸都独具特色,因而制出的皮子具有筋、薄、细、滑等特点,再加上秦镇凉皮辣椒油制作极其考究,调料选用上等辣椒、优质菜籽油以及多种调味料,将辣椒、花椒、茴香等香料碾细加入油中,上火加热反复熬制而成,其色泽红亮,辣香诱人,因而调出来的凉皮红艳如火,清香扑鼻,酸辣爽口,再佐以豆芽、芹菜黄绿相间,堪称绝配!为关中百年来久负盛名之美食,吃上一口便终身难忘! 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地之一,以小麦面粉为原料制成的凉皮称为面皮,在陕西最为普及。改革开放以前,大米在陕西还算稀罕之物。因此那时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常有老乡推着新大米换面粉,通常一斤大米可换一斤半到两斤面粉。关于面皮的制法,陕西文坛名家贾平凹先生在其“陕西小吃小识录”中记述如下:“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手勺扬起,能拉起筷子粗细的条为宜。蒸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摊二分厚,薄厚均匀,大火暴蒸,约六七分钟即熟。将面皮从笼箅上扣在案上,每张面皮上抹一层菜油,叠堆一起晾凉后用摆刀切成细条即成”。 西安街头所售凉皮,售卖时还各有特点:米皮白且透亮,蒸笼有多大就能蒸出多大一张,蒸好后一张与一张之间略抹熟菜油,然后一层层摞起来,堆在案头如同招牌一般。吃的时候小贩取出一张,放在铺了雪白纱布的案上,娴熟的用一把大如铡刀的利刀,几乎看都不看的“咣、咣、咣……”几下便把皮子切成筷子般粗细,然后放上盐、醋、特制的调料水、黄豆芽(或绿豆芽)等,最后用筷子挑起一撮皮子在盛满红亮的辣椒油的罐子里美美一蘸,若嫌不过瘾再用勺子挖一大勺辣椒出来,红红的,油油的,一起淋到皮子上端到食客面前,洁白的米皮、红亮的辣油,不等入口那扑鼻的香味就已经谗的人口水直流了,拌匀了尝一口,皮子筋道,口味酸辣,鲜香异常,人间美味不过如此!而面皮的大小、外观都与米皮差不多,只是颜色稍黄,两者的最大区别就是面皮里有面筋,面筋是做面皮时产生的副产品,不用再单做。好的面筋吃起来不但筋道、味香,而且里面有许多气孔,如同海绵一样,吸满了鲜美的料水和辣油,咬一口滋滋冒油,那种香辣透心、鲜美爽口的感觉实在过瘾,因此在秦镇凉皮店里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老板,多来点面筋,多搁些辣子”! 秦镇凉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全国,特别是在炎炎夏季,假如你到西安街头走走,就不难发现,不论男女老少,凉皮都以它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吸引着每一个人,无论大小凉皮摊上,时刻都是人潮拥挤。而秦镇凉皮因其投资小、利润大、回报快,成为小吃经营的主项之一。 4.秦镇米皮的典故相传,秦始皇在位时,秦镇附近有稻田十万亩。 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官府催逼纳贡大米,农民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打下的粮食尽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惹欺君之罪。 当时有位农民李十二,将新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碾成米粉,和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甑篦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面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 李十二带着米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将面皮殷勤奉上,跪请万岁试尝。皇帝尝米皮,美味可口,备加赞赏,并令今后秦渡镇的贡物只献大米面皮子,不献大米。 后来,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他,家家户户都蒸大米面皮子吃,以纪念这位有功于人民的人。这种米皮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户县秦镇驰名的小吃。 5.秦镇米皮的特点秦镇米皮用产于户县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皮子质量上乘。调食时,配以绿的菜、油泼辣子、芝麻酱、芥末、蒜泥、酱油、香醋、味精等调料,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特点: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秦镇大米面皮为秦代初创,虽后经战乱,灾荒等原因仍然流传至今。 6.介绍秦镇凉皮的作文200字我家乡的风味小吃 谈起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大家都会说不尽,道不绝,像北京的脆皮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 闻名全国,数不胜数。我家乡的风味小吃虽然没这些小吃这么享有盛誉,但是我还是十分喜欢它的,它就是清汤粉。 可能大家听起来名字没有什么韵味,但是他中间的的内涵可深了,清汤粉的做发很简单,首先先抓一把洗净的米粉放入锅中,经过沸腾的开水一烫一会儿,基本就熟了,它的配法很多,有牛肉粉,咸肉粉,猪皮粉。 再将豆芽从热水中一捞,放在碗面上最后要放入秘制葱花和精心配制的高汤,一碗色香味具全的美味小吃就完成了,根据个人喜好也可以放入一些辣椒酱,蒜茸等等反正一切都是现成的,看上去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如果你喜欢品尝美味,就来我家乡一“吃”为快把。 7.米皮的介绍米皮,是利用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一系列的蒸制加工,做成的一种面食。最著名的米皮当属“陕西zhidao西安秦镇米皮”。内秦镇米皮历史悠久,显著特点是“筋、软(方言读作rang)、薄、细”。其米皮、调味汁、辣椒油的制作方法十分考究容。除此之外,还有汉中凉皮、汉中热米皮、宝鸡擀面皮、西安面皮等。当中的“文县米皮”较为独特的一支。 8.秦镇米皮的简介秦镇米皮是西安市首批3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 秦镇米皮用产于鄠邑区沣河西岸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 米皮通常凉食,所以也叫凉皮。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盐,加上芹菜丁和豆芽、黄瓜丝等小菜,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可见,秦镇米皮很早以前就与乾州锅盔、岐山臊子面齐名为关中地区三大著名面食。 秦镇,即秦渡镇,是鄠邑区最东边的一个镇,《诗经》中的“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即为此地,曾先后定名为丰邑、丰京,史称“丰京盛地”。后秦时期,姚兴皇帝常率文武百官从京城长安赴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为方便往来,专门在沣河西岸设置了一个渡口——“秦渡”。 《古今图书集成》101册有“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的记载。宋《长安志》即有“秦渡镇”地名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宋元时代已略具城镇雏型。明代史书有关秦渡镇的记载:“辐辏繁盛,晋豫客商较多” [1] 。 《诗经·二雅》里的《七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记载,《丰年》有“丰年多黍多稌”的记述;《生民》有“或舂(舂米)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淘米声),丞(蒸)之浮浮(蒸饭时热气上升的样子)”的描述,《丞民》有“柔则茹(吃)之,刚(硬)则吐之”的饮食吃法,《公刘》有“乃里糇粮(揉面蒸饼备干粮)”,至于用稻米酿酒食用的历史更是散见于《信南山》、《六月》、《甫田》、《鱼藻》渚篇中。周秦历史相连,自然产生了秦镇“蒸干会”和李十二的故事。 秦时(公元前221—前207年)朝廷在咸阳设内史,兼治三辅。三辅,包括关中各县和商雒一部分地区,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属内史管辖。 秦镇即秦渡镇,位于鄠邑区户县沣河西岸,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盛产优质稻谷。用这里出产的稻谷磨浆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润、筋薄细软、柔韧爽口而著称。 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 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