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居庸关》诗句解析居庸关,关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 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 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道旁老翁八十余,短衣白发扶犁锄。 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夜来芟豆得戈铁,雨蚀风吹半棱折。 铁腥惟带土花青,犹是将军战时血。前年又复铁作门,貔貅万灶如云屯。 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居庸关,何峥嵘!上天胡不呼云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作者萨都剌(1272~13557),元代诗人,字天锡,号直斋。 先世是回族(答失蛮氏),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官至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 “诗才清丽,名冠一时” (《新元吏》),间有豪迈雄健之作。著有《雁门集》。 诗中先描绘了居庸关的险峻悲凉景象,渲染气氛。继之通过老翁口述,回顾了古来此地频繁进行的残酷战争。 从而自然引发出了作者“驱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的情志。 2.描写长城的古诗词居庸关二首 (清)顾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 终古戌兵烦下口,先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銮北口和寅甫学士韵 (元)王恽 翠华南下拂云霓,驻跸军都汉苑西。 龙虎台高惊峻绝,蓬瀛人老许扶携。 九天日月瞻光近,万国烽烟入望低。 佳节迎銮得清赏,牛山初不羡东齐。 长 城 (唐)于濆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 (金)刘迎 车马两山间,上下数百里, 萦纡来不断,奕奕似流水, 鲸形曲腰膂,蛇势长首尾。 我车从其间,摇兀如病齿, 推前挽复后,进寸退还咫, 息心固安分,尚气或被指, 徐趋自循辙,躁进应履轨。 行行非吾令,柅亦岂吾使。 倦仆困号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庆得戾止, 归来幸无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劳,村醅正浮蚁。 八 达 岭 (明)徐渭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 3.古诗词鉴赏 《出关》答案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4.《“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作者:(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千户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 ”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 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 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上语诸侯曰… 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D.噫!我固无姜 祸患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 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C。 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答案:5、B委 放置,丢弃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6、B利为彼有,为,二解。 其一,介词,表被动。 其二,判断动词,不译。宜为报仇 为 动词,判介词,省小宾。 译:给,替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C表被动,为…所结构D方位地点7、D排除法。 1句,地势之要,2句,喻证地势之要,皆与形势分析无关。 8、C敌方间谍,错。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 9、(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4分)此句运用了对比、借代的手法(2分),用桃花代指温馨美丽的家园(和煦的春光),用雪代指荒凉苦寒的边塞,(1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家园的眷恋之情(1分)。 小题2:(2分)①急于奔赴边地疆,建功立业;②即将出关对家园依依不舍。(每点1分)小题3:4分)①喜欢本诗(1分)。 诗中的主人公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1分)又有家园之思的柔情,(1分)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人物形象立体丰满)(1分)。②喜欢沈诗(1分)。 写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2分),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1分)。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 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 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 “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 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小题2:试题分析:分析诗中“士卒”的心态,就是要紧紧抓住诗句中的“士卒何心肯逗留”及其上句,也就是要弄清士卒不肯逗留的原因。前句是“将军此去必封侯”,可知士卒急于奔赴边地疆,建功立业,又有即将出关对家园依依不舍。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应是开放性的题目,喜欢哪一种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能够自圆其说。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