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描述老师和家长关系的句子《诗经·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 1.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2.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3.匪:非。 4.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5.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 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 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 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 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 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 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 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在 楼上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形容“师生关系”的诗句有哪些1.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 几个人一起出行,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那。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述而》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哪能做到啊 4.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清·郑燮《新竹》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5. 古之学者必有师。——唐·韩愈《师说》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9.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代罗隐《蜂》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10.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论语·述而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表达师生关系的诗词(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出自南北朝庾信的《徵调曲》。诗文曰:“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诗大意为普通百姓耕作在田间,做学问的人翶翔于礼乐之间。吃到树上结的果实,便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便想到了河水的源头。“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是成语“饮水思源”的由来,这句诗原本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表示不忘故土、不忘本来,后人常用于学成的学生不忘知识的来源,是来自老师的教育。 (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文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该诗是一首别后相思之作,诗歌原意是表达相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属于通用的比喻句,后人常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赞美老师为学生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 (三)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诗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意即新长出来的竹子之所以比旧竹子高,是因为新竹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老枝干为它遮风挡雨。诗中,诗人借”新竹“与”老干“来比喻师生的关系,一个人能够超过老师和前辈,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养育和培养,以此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家长配合老师的句子1、感谢老师对我孩子的关爱与照顾,孩子的成长需要你们的关怀与辅佐,对你的感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却记在心中!祝愿老师桃李天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孩子的明天会因为有你的教育而感到骄傲! 2、您,是载送卫星的火箭。您,是海上的罗盘针。您就是我们孩子最敬爱的老师。谢谢您让我的孩子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3、您的辛劳是我们孩子的动力,我们孩子的成功是您的骄傲,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将为您感到自豪! 4、悦耳的铃声,妖艳的鲜花,都受时间的限制,只有我的祝福永恒,永远永远祝福您,给我孩子智慧之泉的老师!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5、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我们孩子要用老师教写的字,用老师教的美好词句,为老师写一首最美的小诗。愿您节日快乐! 6、老师是神圣的职业,你们为了孩子的学习、成长,不辞辛劳的教导、教育。非常感谢您对孩子的爱和教导,我们再这里要说一声:老师,谢谢您! 7、您授予我的孩子知识,您,指给他向前的路。你如同母亲一样保护着他。作为孩子的家长,非常的感谢您,在这里祝身体健康,一帆风顺!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你辛苦了!感谢您的孩子的培育和关怀! 5.描写老师和孩子的关系的词语有哪些描写老师和孩子的关系的词语有: 1.师生同乐 造句:全校师生同乐,一定可以建设美丽的教学环境。 2.良师益友 造句:和一位结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 3.教学相长 造句: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是教学相长的前提。 4.言传身教, 造句:赵老师对同学们言传身教,大家都很敬佩她。 5.尊师重道, 造句: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互相帮助,这些优良的品德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言行准则里可是根深叶茂。 6.表达“师生关系”的诗词有哪些1.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南北朝)庾信《徵调曲》 译文:普通百姓耕作在田间,做学问的人翶翔于礼乐之间。吃到树上结的果实,便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便想到了河水的源头。这句诗原本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表示不忘故土、不忘本来,后人常用于学成的学生不忘知识的来源,是来自老师的教育。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属于通用的比喻句,后人常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赞美老师为学生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 3.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清朝)郑燮《新竹》 译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意即新长出来的竹子之所以比旧竹子高,是因为新竹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老枝干为它遮风挡雨。诗中,诗人借”新竹“与”老干“来比喻师生的关系,一个人能够超过老师和前辈,是因为老师和前辈的养育和培养,以此表达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清朝)《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译文:哪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传》 译文: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