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描写女子豆蔻年华的绝美诗句豆蔻之年,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虽然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但也有个大致的限度。 2.杜甫有首诗形容少女豆蔻年华的《赠别》(其一) 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1)娉娉(ping乒):形容美好的容貌。袅袅:形容体态柔美。 (2)豆蔻(kou扣):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花,果实有香味,可入药。梢头:豆蔻枝的末端,较娇嫩。二月初:豆蔻含苞未放,古代常用来比喻未成年的女子,称十四岁的女子为豆蔻年华。 (3)十里扬州路:唐代扬州十分繁华,街道为“九里三十步”。这里不过举其成数。张祜的《纵游淮南》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4)珠帘:华美的帘子。这两句说,十里长街,珠帘卷起,所见的女子,都不及所要赠诗的那人美丽。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此诗意境画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一首写别离的诗。第一句便写出了一股深厚的离情,人因情浓才不舍分离,因此此诗的基调是伤感。因诗人难舍诗中女子,所以在笔下对她尽心描写,用心声写出她的美丽。先就豆蔻花外形上众蕊同心的特色想到了它的象征意义“连理”,因此“离人惟有泪,芳香岂无情”,这芬芳的豆蔻花应该为那一对离别的恋人去分担愁苦了。这种笔法只属联想,只是由花及人,同杜牧的以花喻人完全不同。杜牧以前的诗人如梁简文帝就花写花,恐怕还只是文思不够开阔的原因,而杜牧以后的诗人依然很少有将豆蔻喻作少女的,恐怕是被杜牧的这首《赠别》诗给震慑住了,故或者就此搁笔,或者转移角度,另求突破。 可以说样说,古今诗作中把豆蔻的形象描绘得最美的,大概便是非杜牧这首《赠别》莫属了。那么,杜牧将豆蔻花喻作少女,究竟给人以什么美感呢?本人认为,首先是色彩的鲜亮明艳,能给人以清纯可爱之感。豆蔻花有浅黄、浅红两大类,只是淡淡的色晕,并非为大紫大红炫人眼目的光芒。如此清嫩淡雅的花色,似乎应该同少女相联系才和谐,而大紫大红却是妇人衣饰的特色。因此当读者念到“豆蔻梢头二月初”时,马上就会联想到那肤色白皙、双眸清亮的少女形象来。其次是形态的纤细柔曼,尤给人以聘婷袅娜之感。豆蔻花的花成穗状,嫩叶卷之而生,叶渐展,花渐出,花生叶间,颤颤悠悠,用来形容少女的轻柔苗条的身姿十分适宜。诗人用“娉娉袅袅”四字写少女之美,真让读者联想到诗人笔下的豆蔻花大约是这位少女的化身吧。这首诗让人读罢,在艺术是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一位美丽多姿的少女形象,尤其是将她比作春光明媚的二月时初萌的豆蔻花蕾,让人在伤感当中也难忘惊人的美丽,这样在诗人笔下,美就远远比离愁更加令人难忘。 3.描写豆蔻的诗句《鹧鸪天 寄情》 年代: 宋 作者: 李吕 脸上残霞酒半消,晚妆匀罢却无聊。 金泥帐小教谁共?银字笙寒懒更调。 人悄悄,漏迢迢,琐窗虚度可怜宵。 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 《赠别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4.有哪些描写古代女子碧玉年华的诗词1、赠别二首 唐代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2、满庭芳·晓色云开 宋代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译文:拂晓的曙色中云雾散净,好春光随人意兴,骤雨才过天色转晴。古老的亭台,芳美的水榭,飞燕穿花踩落了片片红英。 榆钱儿像是舞得困乏,自然地缓缓飘零,秋千摇荡的院墙外,漫涨的绿水与桥平。融融的春风里杨柳垂荫朱门掩映,传出低低弹奏小秦筝的乐声。 回忆起往日多情人,邀游行乐的胜景。她乘着翠羽伞盖的香车,珠玉头饰簪发顶,我骑着缰绳精美的骏马,装饰了几缕红缨。金杯里美酒渐空,如花美人厌倦了蓬瀛仙境。 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呵,往日同我有多少别恨离情,十年间浑然大梦,屈指算令人堪惊。凭倚着栏杆久久眺望,但见烟雾稀疏,落日昏蒙,寂寞地沉入了扬州城。 3、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宋代:秦观 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 译文:香脸含羞因莞尔一笑羞容随着消失,腰肢如柳条般摆动着相偎相挨地走着,春天白日太长倦意浓厚而走下楼台。 她以水面为镜子姑且整鬓梳妆。想起分别在即而倚着栏杆了无情绪,兜起脱落的绣鞋,眉目传情,懒得归来。 4、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随着水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羞涩微笑,哪想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5、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5.描写“豆蔻”的诗句有哪些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代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解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唐代杜牧《赠别二首》 解释: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3.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宋代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解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4.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宋代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解释:刻骨的相思如今只在,那芬芳的丁香枝上,那美丽的豆蔻梢头。 5.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清代纳兰性德《鬓云松令·枕函香》 解释:此时正月照在那红豆蔻之上,那时曾月下相约,如今月色依然,人却分离,她是否依然依稀如旧? 6.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宋代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 解释: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呵,往日同我有多少别恨离情,十年间浑然大梦,屈指算令人堪惊。 6.古代形容女孩子年龄的词语“豆蔻年华”,还有哪些髫年、金钗之年、豆蔻年华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63396336、及笄之年、标梅之年。 1、髫年 读音:tiáo nián 释义:指幼童时期。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造句: (1)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阒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2)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龚自珍 (3)说这话的是一个年纪正值髫年的女童,扎两只小辫,好不活泼。 (4)你却说叔宝与你髫年有一拜,是童稚之交。 (5)当然,她也感到了自己从髫年向少女的蜕变,她第一次接受男子的亲临。 2、金钗之年 读音:jin chai zhi nian 释义: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造句:古时候,女子十二岁的年龄金钗之年。 3、豆蔻年华 读音:dòu kòu nián huá 释义:泛指十三、四岁的姑娘,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造句: (1)有人说,春天的雨,是少女,正直豆蔻年华;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人。 4、及笄之年 读音:jí jī zhī nián 释义: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造句:古时候,女子十五岁的年龄称为及笄之年。 5、摽梅之年 读音:biào méi zhī nián 释义:女子待嫁之年 造句:摽梅之年的她,暑假时,说媒的,踏破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