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粥的古诗词上联:清浊不言,原形舍去方成正果 下联:浮沉一笑,大块消弭始得甘糜 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陆游 明才子解缙虽官居高位,但每逢水旱荒年,经常煮粥而食.曾写有《感咏诗》云: 水旱年来稻不收, 至今煮粥未曾稠. 人言箸插东西倒, 我道匙挑前后流. 捧出前堂风起浪, 将来庭下月沉钩. 早间不用青铜照, 眉目分明在里头. 诗句对粥之稀薄抓住不放,多方发挥,足见其思路广而开掘深.把个粥稀写得惟妙惟肖,如端手上.近人有《嘲薄粥诗》写道: 薄粥稀稀水面浮, 鼻风吹起浪波秋. 看来好似西湖景, 只少渔翁下钓钩. 薄粥稀稀沉碗底, 鼻风吹起浪千层. 有时一粒浮汤面,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打油属前诗翻版,味道大不如前.但其最后两句奇想突发,也算难得.《戒庵漫笔》还载有另一首《煮粥诗》云: 煮粥何如煮饭强, 好同儿女熟商量. 一升可作二升用, 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自须添水火, 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 淡薄之中滋味长. 这一首淡而有味,且颇通民情,值得一读. 2.形容"白粥"的诗句有哪些1、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春寒》唐白居易 译文:肚子饿的时候嗅到大马粥的香味,嘴巴就开始口渴了,大马粥的味道实在鲜美好喝。 2、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闲居》唐白居易 译文:空腹的时候来一碗米粥,虽是充饥之食却回味无穷。 3、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唐白居易 译文:清明节日很是寂寞无聊,司马家很是寂寥冷清,只留了糖稀和冷掉的白粥,生火煮一碗新茶吧。 4、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春寒》唐白居易 译文:今天天气很冷,正值春寒,问自己今天要干嘛呢。烫一壶白酒,就着地瓜粥喝! 5、薄粥稀稀水面浮,鼻风吹起浪波秋。——清佚名《嘲薄粥诗》 佚名:很稀薄的白粥,米粒稀疏的漂浮在水面上,稍微吹一下就能引起波浪。 3.描写“稀饭”的句子有哪些描写“稀饭”的句子有: 1、现在生米都已经煮成稀饭了。 2、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3、传奇远而稀饭近。 4、粥,在我们淮北平原老家那里叫稀饭,稀饭的做法及用料实在很简单,或者米,或者玉米面,或者米加红芋、麦面加红枣、甚至麦面加上红芋叶子,都能煮成稀饭,喝上去唏唏溜溜的,很有趣,也很有乡土味。 5、以前有句话,叫“忙时吃干,闲时吃稀”,那是因为粮食匮乏才提出的口号,稀饭里粮食的成份少,不压饿,也难以产生高热量,农闲时维持人的基本机能,农忙时却顶不上去,在体力劳动者的食物结构里,它恐怕只能归于“假冒伪劣”中去了。 6、中年最是尴尬。天没有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纪。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晚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猪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宵夜就更渺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 7、大馍泡在稀饭里,对就是周润发。 8、字里行间,透漏出我对你的稀饭。 9、不饿不知稀饭咸菜香 ,不冷不知粗衣麻布暖。 10、今天在食堂吃饭,一个人撞到了我,稀饭直接洒在我的身上。当时我就火冒三丈,刚转身准备骂人,一看,是妹子,还挺清纯的,也就不忍心骂了。然后我就说:"没事,我回寝室换衣服就行了。"刚准备走,突然她拉着我的衣袖说:"你赔我的稀饭。" 11、我一直以为大学校长是高瞻远瞩,指导学术与教育大方向的决策人,而不是管馒头稀饭的保姆 12、大道理又有什么用,是能顶根油条还是半碗稀饭。 13、生活就像熬稀饭,一天天的熬,最后,越熬越烂。 14、如果以后只有一口稀饭了,你先喝,喝完了,我再把碗舔干净 15、也许,你也会稀饭句子迷,因为某一刻的你会深深地定格在这里。 4.沈从文写的腊八粥里描写八儿急切想吃粥的句子有哪些沈从文写的腊八粥里描写八儿急切想吃粥的句子有: 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2、“那我饿了!” 3、“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4、“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5、“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 扩展资料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沈从文 |